第五人格教鞭价格_第五人格皮鞭对比

tamoadmin 游戏发布 2024-07-08 0
  1. 第五人格小丑推演日记 小丑推演任务攻略
  2. 郭沫若简介急需50字啊
  3. 关于秦始皇
  4. 江湖第一美人紫衫龙王有多传奇?
  5. 钢铁是怎样炼成中的精彩片段
  6. 教师健康人格提升与完善的途径有哪些
  7. 许纪霖丨鲁迅为什么伟大:中国知识分子的五种人格类型

很抱歉,因为字数限制,删掉一些文字,但情节完整

贫困像冬日的寒雾一样,一直笼罩着小豆村。

小豆村无精打***地立在天底下。有一条大河从它身边流过。那水很清很清,但一年四季,那河总是寂寞的样子。它流着,不停地流着,仿佛千百年前就是这样流着,而且千百年以后还可能这样流着。小豆村的日子,就像这空空如也的水,清而贫。无论是春天还是秋日,小豆村总是那样呈现在苍黄的天底下或呈现在灿烂的阳光里:稀稀拉拉一些低矮的茅屋散落在河边上,几头猪在河边菜园里拱着泥土,几只羊栓在村后的树上啃着杂草,一两条很瘦很瘦的狗在村子里来回走着,草垛上或许会有一只秃尾巴的公鸡立着,向那些刨食的脏兮兮的母鸡们显示自己的雄风,几条破漏的半沉半浮的木船栓在河边的歪脖树上……小豆村毫无光彩。

第五人格教鞭价格_第五人格皮鞭对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正如紫薇的爸爸所说,小豆村那儿的人挺可怜的。

小豆村的人不大被人瞧得起。离村子五百米,铺了一条公路,并开通了汽车。那汽车站一路撒过去,但就没有小豆村一站。

后来,终于有了机会。小豆村的人从小豆村以外的世界感受到,现在他们可以照将自己的思路去做事了。这个世界允许甚至鼓励他们按自己的心思去做事。压抑愈久,渴望愈大,做起来就愈有狠劲。没过几年,小豆村就有一些人家脱颖而出,一跃变成了富人。除了川子以外,还有好几户。有人家是靠一条小木船运输,仅仅三年,就发展成有三条都在二十吨以上的大运输船的小型船队。有人家是靠一座砖瓦窖而甩掉了穷样……一家看一家,互相看不过,互相比着。死气沉沉的小豆村变得雄心勃勃,充满紧张。

只有明子家依然毫无生气。于是,这个家便感到了一种压力。

明子有了一种羞愧感,并与一些玩得不分彼此的朋友生疏起来。他常常独自一人坐到河堤上去,望一只过路的船或望几只游鸭出神。有时他回过头来望有了生气的小豆村:从前小豆村在一日一日地改换着面孔.每逢此时,明子的目光总是不肯去看自家那幢低矮歪斜的茅屋。

明子与家里的人的关系都变得淡漠起来。

父亲的心情变得格外的沉重。

终于有一天,父亲把全家人叫到一起,说:“我们家养一群羊吧。”

家里人都沉默着。

父亲说:“常有外地人用船装羊到这一带来卖,你们都看到了。那些羊与我们这的羊,种不一样。是山羊,一只特殊品种的山羊。听人说,如今外面市场上到处都要山羊皮。山羊皮比绵羊皮贵多了。这些天,我每天坐到河边上去等这些船。我和船家打听多回了。一只小羊二十块钱,春天养到冬天,一只羊就能卖五十或六十块钱。如果养一百只羊,就能赚三四千块钱。我们这儿什么也没有,但到处有草。养羊,只需掏个本钱。把家里的东西卖一些。虽然不值钱,但总能卖出一些钱来的。然后再跟人家借,人家总肯借的。”

父亲的***和精心计算和盘托出后,全家人都很兴奋和激动。

当天晚上,父亲就出去跟人家借钱了。

第二天,全家人就开始在一块菜园上围羊栏。打桩、编篱笆、盖棚子……全家人带着无限的希望,起早摸黑,不知疲倦地劳动着。

一切准备就绪,明子和父亲就天天守在河边上,等那些卖山羊的船,

这天中午,明子终于见到了一只卖山羊的船,站在大堤上,向家里人喊:“卖山羊的船来了。”

全家人闻声,放下饭碗都跑到河边上。

一叶白帆鼓动着一只大船朝这边行驶过来。这只大船装了满满一舱山羊,远远就听见它们“咩咩”的叫唤声。声音嫩得让人爱怜。

明子迎上前去,朝大船的主人叫道 :“我们要买羊。”

白帆“咯嗒咯嗒”落下了,掌舵的一扳舵,大船便朝岸边靠拢过来。

那山羊真白,在船舱里攒动,像是轻轻翻动着雪白的浪花。

父亲问船主:“多少钱一只?”

船主答道:“二十二块钱一只。”

父亲说;”太贵了。前几天,从这儿经过去好几只船,都只卖十八块钱一只。”

“多少。”船主问

“十八块钱一只。”父亲说。

船主说:“这不可能。”

明子一家人纷纷证明就是十八块钱一只。其实,谁也没见到只卖十八块钱一只的卖山羊船。

船主问:“那你们为什么不买呢?”

父亲说:”当时钱没凑够。”

“买多少只?” 船主问。

父亲用很平静的口气答道:“一百只。”

这个数字使船主情不自禁地震动了一下。他想了想说:“如果前头你们真的见到有人卖十八块钱一只,那我敢断言,他的羊没有我们的羊好。你们瞧瞧舱里这些羊,瞧瞧!多白,多俊,养得多好!”

这确实是父亲这些天来见到的最漂亮的羊。但他按捺住心头的喜悦说:“羊都一样的。”

船主坚持说:“羊和羊不一样。种不一样!你们看不出来、真的看不出来?你们会看羊吗?” “能还个价吗?”父亲说。

船主说;“还吧。”

“十九块钱一只。”父亲说。

“不行,二十块钱一只,差一分钱也不卖。”船主摆出欲要扯帆远航的架势来。

家里人便小声与父亲嘀咕:“二十就二十。二十能买了。”

父亲说;“行,二十!”

数羊、交钱,一个多小时之后,一百只羊便由船舱过渡到河坡上。

船主一边扯帆,一边对明子一家人叮嘱:“你们好好待这群羊吧。这群羊生得高贵。”

全家人朝船主点头、挥手,用眼睛告诉船主:“放心吧。”

羊群从河坡上被赶到河堤上。此时正是中午略过一些时候,太阳光灿烂明亮地照着大地。那群羊在高高的大堤上,发出银色的亮光。羊群在运动,于是这银色的光便在天空下闪烁不定。小豆村的人先是眺望,最后都纷纷朝大堤跑来。

最后,小豆村的人几乎都来到了大堤上。

明子一家人意气风发,一脸好神***,或站在羊群中,或站在羊群边上将羊们聚拢着不让走散。他们并不急于将羊赶回羊栏,都想让羊群在这高高大堤上,在那片阳光下多驻留一会。

从远处低洼的田野往这儿看,羊群与天空的白云融合到一起去了。

这群羊拨弄了小豆村的人的心弦,发出一种余音不断地响声。

父亲说:“把羊赶回栏里吧。”

明子跑到羊群边上,挥动双手,将羊群轰赶着。

羊群朝大堤下流去。当它们哩哩啦啦地涌动着出现在坡上时,远远地看,像是挂了一道瀑布,在向下流泻。

羊群赶回到了栏里。

小豆村的人围着羊栏又看了好一阵,才慢慢散去。

父亲一直不吭声,以一个固定的姿势趴在羊栏的柱子上,一根接一根地抽烟。

一直处于亢奋状态的名字,现在平静了一些,开始观察这群小东西:

它们的毛色白中透着微微的金黄,毛是柔软的,随着微风在起伏着;四条腿是细长的,像是缩小的骏马的腿,蹄子呈淡红色或淡**,并且是晶莹透亮的;额上的毛轻轻打了个旋,细看时,觉得那是一朵花;鼻尖是粉红色的,像是三月里从桃树下走,一瓣桃花飘下来,正好落在了它们的鼻尖上;眼白微微有点红,眼珠是黑的,黑漆漆的;公羊们还都未长出犄角,头顶上只有两个骨朵儿。

明子更喜欢它们的神态:

淘气,纯真,娇气而又倔犟,一有风吹草动就显出吃惊的样子,温顺却又傲慢,安静却又活泼,让人怜爱却又不时地让人生气……

明子喜欢它们。

明子特别喜欢它们中间的一只公羊。那只公羊在羊群里是个头最大的。它让人一眼认出来,是因为它的眼睛——它的两眼下方,各有一小丛同样大小的黑色的毛。这两块黑色,使它更显出一派高贵的气息。它总是立在羊群的中间,把头昂着。它的样子和神气,透着一股神性。明子很快发现,它在羊群中有一种特殊的位置:羊们总是跟随着它。

明子长时间地盯着它,并在心中给了它一个名字:黑点儿。

此后,这群羊的放牧,主要由明子负责。明子心情愉快地充当着羊倌的角色。明子爱这群羊,以至忘记了养这群羊的实际目的。

现在,明子家的一百只羊,有足够的草吃。明子可以挑最好的草地来放牧,在一天一天地膨胀着,那白白的一片,变成一大片,更大的一大片,如同天空的白云被吹开一样。最能使明子感觉到羊儿们在长大的是它们在通过羊栏前田埂走向草地时。过去,那一百只羊首尾相衔只占半截田埂,而现在占了整整一条田埂。打远处看,那整整一条田埂都堆满了雪或是堆满了棉花。

公羊们已长出了犄角,并将开始互相用犄角顶撞。

黑点儿的犄角长得最长,金**的,透明的。

羊群给了明子更多的想象。他常情不自禁地搂住其中一只的脖子,将脸埋在它的毛里爱抚着。他或跟随它们,或带领它们,或站在它们中间,用半醉半醒的目光去望天空悠悠的游云。明子不会唱歌,而且又正在变嗓子,因此唱起歌来很难听。但,现在的明子常常禁不住地唱起来:

正月里正月正,

家家门口挂红灯。

又是龙灯又是会,

爷爷奶奶八十岁。

二月里二月二,

家家撑船带女儿。

我家带回一个花大姐,

你家带回一个丑小鬼。

……

这声音只有高低,却没有弯环和起伏,直直的,像根竹竿,说是唱,还不如说是叫。明子自己听不出来,只顾可着劲地叫。他心中的快乐和喜悦,只有通过这种叫,才能充分地抒发出来。他先是躺着叫,后来是坐起来叫,再后来是站起来叫,最后竟然跳起来叫。这声音在原野上毫无遮拦地传播开去。在他唱歌时,羊们总是很安静地歇在他身边,偶尔其中有一只羊咩咩地配以叫唤,仿佛是一种伴唱,别有一番情趣。

在那些日子里,明子尽管起早摸黑地养羊,尽管累得很瘦,但两眼总是亮闪闪地充满生气。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小豆村有好多户人家也动起了养羊的念头,这或许是在明子的父亲将心中一本帐情不自禁地给人算出之后,或许是当那些羊群走满一田埂之后,或许更早一些——在这群羊刚从船上买下后不久。总而言之,现在又五六户人家真的要养羊了。

仅仅一个星期,六户人家都买下了一群羊。有五十只得,有三十的,还有超过明子家的羊的数目的——一百一十只。

不是从船上卸下一块一块石头,而是一条一条活活的生命。它们要吃——要吃草!

起初,谁也没有意识到日后将会发生灾难。

没过多久,明子家和那六户养羊的人家都开始恐慌起来:草越来越少了!

好几百张嘴需要不停地啃,不停地咬,不停地咀嚼,当它们“一”字摆开时,它们能像卷地毯一样,将绿茵茵的草地顿时变成一片黑褐色的光土。饥饿开始袭击羊群,从前欢乐地“咩咩”声,变成了饥饿的喊叫。一些样开始悬起前蹄去叼榆树叶子,甚至违背了羊性爬到树上去够。有些羊铤而走险,不顾湍急的水流,走到水中去啃咬水中的芦苇、野茭白和野慈姑。

村里的人见到这番情景说;“再下去,这些羊是要吃人的!”

人倒没有吃,但,它们开始袭击菜园和庄稼地。它们先是被主人用皮鞭或树枝抽打着,使它们不能走近那些不能被啃咬的绿色。但,饥饿终于使它们顾不上肉体的疼痛,不顾一切地朝那一片片绿色冲击,其情形仿佛被火燃烧着的人要扑进河水中。主人们慌忙地轰赶着。但赶出这几只,那几只又窜进绿色之中。于是,菜园和庄稼地的主人便与羊的主人争吵,并大骂这些不要脸的畜牲。争吵每天都在发生,并且隔一两天就要打一次架,有两回还打得很凶,一位菜园的主人和一位羊的主人都被打伤了,被家人抬到对方家中要求治伤。

羊群使小豆村失去了安宁和平和。

明子的父亲愁白了头发。明子额母亲望着一天一天瘦弱下去的羊哭哭啼啼。明子守着他的羊群,眼中是疲倦和无奈。他也一天一天地瘦弱下去,眼眶显得大大的。

养羊的人家互相仇恨起来。明子恨那六个后养羊的人家:不是他们看不过也养了羊,我们家的羊使根本不愁草的。而那六户人家也毫无道理地恨明子家;不是你们家开这个头,我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养羊。其情形好比是走夜路,头里一个人走错了路,后面跟着的就会埋怨头一个人。那六个人家之间也有摩擦。养羊的互相打起来时,村里人就都围过来看热闹,看笑话。

明子他们不得不把羊赶到几里外去放牧。可是他们很快就发现,几里外也有好多人家养了羊,能由他们放牧的草地已很少很少。几天之后,这很少的草地也被羊啃光。要养活这些羊,就必须到更远的地方去。然而,他们已经很疲惫了,不想再去为羊们寻觅生路了。六户人家中,有三户将羊***给了,另外三户人家将羊以比买进时更低的价格重又出售给了那些卖山羊的船主。

现在,又只有名字一家有羊了。但,他们面对的是一片光秃秃的土地。

他们把羊群放进自家的庄稼地。那已是初夏时节,地里的麦子长势喜人,麦穗儿正战战兢兢地抽出来到清风里。

母亲站在田埂上哭起来。

但羊们并不吃庄稼。

母亲哭着说:“乖乖,吃吧,吃吧……”她用手掐断麦子,把它送到羊们的嘴边。

明子大声地命令着黑点儿:“吃!吃!你这畜牲,让它们吃呀!不吃会饿死的。你们饿死,于我们有什么好!”他用树枝轰赶着羊群。

羊们吃完庄稼的第二天,小豆村的人发现,明子和他的父亲以及那一群羊一夜之间,都突然消失了。

明子和父亲正驾着一只载着羊群的大木船行驶在大河上,并且离开小豆村有十多里地了。

他们要把羊运到40里水路以外的一个地方去。那儿有一片草滩。那年,明子和父亲去那儿割芦苇时,见过那片草滩。

父子俩日夜兼程,这天早晨,大船穿过最后一片芦苇时,隔了一片水,他们看到了那草滩。当时,早晨的阳光正明亮地照耀着这个人迹罕至的世界。

这片绿色,对明子父子俩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这片绿色是神圣的。

明子父子俩不禁将大船停在水上,战在船头向那片草滩远眺。

阳光下的草滩笼了一层薄薄的雾,那雾像淡烟,又像是透明而柔软的棉絮,在悠悠飘动,那草滩随着雾的聚拢和散淡而变化着颜色:墨绿、碧绿、嫩绿……草滩是纯净的,安静的。

父亲望着草滩,几乎要在船头上跪下来——这是救命之草。

明子的眼中汪满了泪水,眼前的草滩便成了朦胧如一片湖水的绿色。

羊们咩咩地叫唤起来。过于寂寞的天空下,这声音显得有点苍凉和愁惨。

父子俩奋力将大船摇向草滩。还未靠近草滩,明子就抓了缆绳跳进浅水里,迅速将船朝草滩拉去。船停稳后,父子俩便立即将羊一只一只地抱到草滩上。因为羊们已饿了几天了。这些可怜的小东西,在父子俩手上传送时,十分的乖巧。它们已经没有剩余的精力用于活泼和嬉闹了。它们瘦骨嶙峋,一只只显出大病初愈的样子,相反却淡漠地站在那儿不动,让单薄的身体在风里微微打着颤儿。

父亲说:“它们饿得过火了,一下子不想吃草,过一会就会好的。”

明子要将它们往草滩深处轰赶,可黑点儿坚持不动,其他的被迫前进了几步后,又重新退了回来。

父亲说:“它们没有劲了,让它们先歇一会儿吧,让风吹它们一会儿吧。”

父子俩也疲乏极了。父亲在草滩上坐下,明子索性让自己浑身放松,躺了下来。大木船静静地停在水湾里,仿佛是若干年前被人遗弃在这儿的。

羊群固守在水边,不肯向草滩深入一步,一只只神情倒也安然。

父子俩忽然又了一种荒古和闲散的感觉,便去仔细打量那草……

这草滩只长着一种草。明子从未见过这种草。当地人叫它“天堂草”。这个名字很高贵。它长得也确实有几分高贵气。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它长得很干净,除了纯净的绿之外,没有一丝杂色。四周是水,全无尘埃,整个草滩更显得一派清新鲜洁。草叶是细长条的,自然地长出去,很优雅地打了一个弧形,叶梢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如同蜻蜓的翅膀。叶间有一条淡金色的细茎。那绿色是透明的,并且像有生命似地在叶子里静静流动。一株一株地长着,互相并不摩擦,总有很适当的距离,让人觉得这草也是很有风度和教养的。偶然有几株被风吹去泥土而微微露出根来。那根很整齐,白如象牙。一些株早熟了一些时候,从其中央抽出一根绿茎来,茎的顶部开出一朵花。花呈淡蓝色,一种很高雅的蓝色,微微带了些忧伤和矜持。花瓣较小,并且不多,不像一些花开时一副张扬的样子。就一朵,并高出草丛好几分,自然显得高傲了一些。花有香味,香得不俗,是一种人不曾闻到过的香味。这香味与阳光的气息、泥土的气息和水的气息溶在一起,飘散在空气里。

父亲不禁叹道:“世界上也有这样的草。”

明子正在看一只鲜红欲滴的蜻蜓在草叶上低低地飞,听了父亲的话,不禁伸出手去,轻轻拂着草叶。

父亲的神态是安详的。因为,他眼前的草滩几乎是一望无际的,足够羊们吃的了。

可是,羊群也歇了好一阵了,风也将它们吹了好一阵了,却不见有一只羊低下头来吃草。

父子俩微微有点紧张起来。

“它们也许没有吃过这种草。”明子说。

父亲拔了一株草,凑到一只羊的嘴边去撩逗它。那只羊闻了闻,一甩脑袋走开了。

“把它们向中间轰!”父亲说,“让它们先闻惯这草味儿。”

明子从地上弹跳起来,与父亲一道轰赶着羊群。轰得很吃力,因为眼前竭力抵抗着。轰了这一批,那一批又退回来。父子俩来回跑动着,大声地吼叫着,不一会功夫就搞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几进几退,其情形像海浪冲刷沙滩,呼呼地涌上来,又哗哗地退下去,总也不可能往前再去。

明子有点火了,抓着树枝朝黑点儿走过来。他大声地向它发问:“为什么?为什么不肯进入草滩?”

黑点儿把头微微扬起,一副“我不稀罕这草”的神情。

“走!”明子用树枝指着前方,命令黑点儿。

黑点儿纹丝不动。

明子把树枝***的抽下去。

黑点儿因疼痛颤栗了一阵,但依然顽固地立在那儿。

于是,明子便更加猛烈地对黑点儿进行鞭挞。

黑点儿忍受不住疼痛,朝羊群里逃窜。羊群便立即分开,并且很快合拢上,使明子很难追到黑点儿。

明子有点气急败坏,毫无理智又毫无章法地追赶着黑点儿。他越追心里越起急,越起急救越追不上,不由得在心里发狠;“逮着你,非揍死你不可!”当他终于逮住黑点儿后,真的拳脚相加地狠揍了它一通。

这时,父亲赶过来,与明子通力合作,将黑点儿硬拽到草滩中央。明子让父亲看着黑点儿,自己跑到羊群后面,再次轰赶羊群。因黑点儿已被拽走,这次轰赶就容易多了。羊群终于被明子赶到草地中央。

明子和父亲瘫坐在草地上,心中升起一个特大的疑团:“这群羊是怎么了?为什么要拒绝这片草滩呢?这片草滩又怎么了?”

明子闻闻小蓝花,花是香的。

父亲掐了一根草叶,在嘴了嚼了嚼,味道是淡淡的甜。

父子俩不解,很茫然地望着草滩,望羊群,望那草滩上的三里株苦椾树,望头顶上那片蓝得不能再蓝的天空。

使父子俩仍然还有信心的唯一理由是:羊没有吃过天堂草,等闻惯了这草的气味,自然会吃的。

他们尽可能地让自己相信这一点,并且以搭窝棚来增强这一信念。

羊群一整天就聚集在一棵椾树下。

不可思议的是,这片草滩除了天堂草之外,竟无任何一种其他种类的草存在。这使明子对这种草一下少了许多好感。明子甚至觉得这草挺恐怖的: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草呀?

除了天堂草,只有几棵苦椾树散落在滩上,衬出一片孤寂和冷清来。

搭好窝棚,已是月亮从东边水泊里升上芦苇梢头的时候。

明子和父亲坐在窝棚跟前,吃着干粮,心中升起一股惆怅。在这荒无人烟的孤僻之处,他们只能面对这片无言的夜空。他们说不清天底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后面将会发生什么。他们有点恍惚,觉得是在一场梦里。

月亮越升越高,给草滩轻轻洒了一层银色。这时的草滩比白天更迷人。这草真绿,即使在夜空下,还泛着朦胧的绿色。这绿色低低地悬浮在地面上,仿佛能飘散到空气里似的。当水上吹了凉风时,草的梢头,便起了微波,在月光下很优美地起伏,泛着绿光和银光。

饥饿的羊群,并没有因为饥饿而骚动和喧嚷,却显出一种让人感动的恬静来。它们在椾树周围很好看地卧下,一动不动地沐浴着月光。在白色之上,微微有些蓝色。远远看去,像一汪水泊,又像是背阴的坡上还有晶莹的积雪尚未化去。公羊的犄角在闪亮,仿佛那角是金属的。

只有黑点儿独自站在羊群中。

明子和父亲还是感到不安,并且,这种不安随着夜的进行,而变得深刻起来。父亲叹息了一声。

明子说:“睡觉吧。”

父亲看了一眼羊群,走进窝棚里。

明子走到羊群跟前,蹲下去,抚摸着那些饿得只剩一把骨头的羊,心里充满了悲伤。

第二天早晨,当明子去将羊群轰赶起来时,发现有3只羊永远也轰赶不起来了——它们已在皎洁的月光下静静地死去。

明子蹲在地上哭了起来。

父亲垂着脑袋,并垂着双臂。

然而,剩下的羊依然不吃一口草。

明子突然从地上弹起来,一边哭着,一边用树枝胡乱地抽打着羊群:“你们不是嚷嚷着要吃草的吗?那么现在为什么不吃?为什么?!……”

羊群在草滩上跑动着,蹄子叩动着草滩,发出“扑通扑通”的声音。

父亲低声哀鸣着;“这么好的草不吃,畜牲啊!”

明子终于扔掉了树枝,软弱无力地站住了。

父亲弯腰拔了一株天堂草,在鼻子底下使劲地闻着。他知道,羊这种动物很爱干净,吃东西很讲究,如果一片草被小孩撒了尿或吐了唾沫,它就会掉头走开去的。可是他闻不出天堂草有什么异样的气味。他想:也许人的鼻子闻不出来吧?他很失望地望着那片好草。

太阳光灿烂无比,照得草滩一派华贵。

羊群仍然聚集在椾树周围,阳光下,它们的背上闪着毛茸茸的金光。阳光使它们变得更加清瘦,宛如一匹匹刚刚出世的小马驹。它们少了羊的温柔,却多了马的英俊。

就在这如此美好的阳光下,又倒下去五只羊。

“我们把羊运走吧,离开这草滩。”明子对父亲说。

父亲摇了摇头:“来不及了。它们会全部死在船上的。”

又一个夜晚。月色还是那么的好。羊群还是那么的恬静。面对死亡,这群羊表现出了可贵的节制。它们在椾树下,平心静气地去接受着随时都可能再也见不到的月亮。它们没有闭上眼睛,而用残存的生命观望着这即将见不到的夜色,聆听着万物的细语。它们似乎忘了饥饿。天空是那样的迷人,清风是那样的凉爽,湖水的波浪声又是那样的动听。它们全体都在静听大自然的呼吸。

”种不一样。”明子还记得那个船主的话。

深夜,明子醒来了。他走出窝棚望椾树下望去时,发现羊群不见了,只有那棵椾树还那样挺在那儿。他立即回头叫父亲:“羊没有了!”

父亲立即起来。

这时,它们隐隐约约地听到水声,掉过头去看时,只见大木船旁的水面上,有无数的白点在游动。他们立即跑过去看,只见羊全在水里。此刻,它们离岸已有二十米远。但脑袋全冲着岸边:它们本想离开草滩,游出去一段路后,大概觉得不可能游过去,便只好又掉转头来。

它们游着,仿佛起了大风,水上有了白色的浪头。

明子和父亲默默地站立在水边,等着它们。

它们游动得极缓慢。有几只落后得很远。还有几只,随了风向和流向在朝旁边飘去。看来,它们在水上结束了生命。它们陆陆续续地爬上岸来。还有几只实在没有力气了,不想在挣扎了。明子就走进水里,游到它们身旁,将它们一只一只地接回岸上。它们水淋淋的,在夜风里直打哆嗦。有几只支撑不住,跌倒了下来。

“还把它们赶到椾树下吧。”父亲说。

明子去赶它们时,只有二分之一了,其余的一半,都在拂晓前相继倒毙在草滩上。

父亲的脊梁仿佛一下子折断了,将背佝偻着,目光变得有点呆滞。

当天傍晚,这群羊又接受了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当时雷声隆隆,大雨滂沱,风从远处芦滩上横扫过来,把几棵椾树吹弯了腰,仿佛一把巨手按住了它们的脑袋。草被一次又一次地压趴。小蓝花在风中不住地摇晃和打战。羊群紧紧聚拢在一起,抵抗者暴风雨的袭击。

透过雨幕,明子见到又有几只羊倒下了,那情形像石灰墙被雨水浸坏了,那石灰一大块一大块地剥落下来。

明子和父亲不再焦躁,也不再悲伤。

雨后的草滩更是绿汪汪的一片,新鲜至极。草叶和蓝花上都坠着晶莹的水珠。草滩上的空气湿润而清新。晚上,满天星斗,月亮更亮更纯净。

明子和父亲放弃了努力,也不再抱任何希望。他们在静静地等待结局。

两天后,当夕阳沉坠在草滩尽头时,除了黑点儿还站立在椾树下,整个羊群都倒下了。草滩上,是一大片安静而神圣的白色。

当明子看到羊死亡的姿态时,他再次想起船主的话:“种不一样。”这群羊死去的姿态,没有一只让人觉得难看的。它们没有使人想起死尸的形象。它们或侧卧着,或屈着前腿伏着,温柔,安静,没有苦痛,像是在做一场梦。

夕阳的余晖,在它们身上撒了一层玫瑰红色。

椾树的树冠茂盛地扩展着,仿佛要给脚下那些死去的生灵造一个华盖。

几枝小蓝花,在几只羊的身边无声无息地开放着。它使这种死亡变得忧伤而圣洁。

无以复加的静寂。

唯一的声音,就是父亲的声音:“不该自己吃的东西,自然就不能吃,也不肯吃。这些畜牲也许是有理的。”

夕阳越发的大,也越发的红。它庄严地停在地面上。

椾树下的黑点儿,站在夕阳里,并且头冲夕阳,像一尊雕像。

明子小心翼翼地走过死亡的羊群,一直走到黑点儿身边。他伸出手去,想抚摸一下它。当他的手一碰到它时,它就倒下了。

明子低垂下脑袋……

五人格小丑推演日记 小丑推演任务攻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让孩子具有良好的品行和健全的人格民族才有希望。一个人的良好品行形成,源自他所接受的教育。因此在一个人的成长时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家庭教育,家庭中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就是母亲;第二就是学校老师,富有知识、经验的雕塑家;第三个就是丰富的集体生活了,儿童集体、少年集体、青年集体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雕刻刀;第四,自我教育也是很好的自我塑形剂;第五个就是周围的朋友,他们在教育中也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这些起教育作用的雕塑家一起行动,就像一个组织有序地交响乐团一样,那么演奏的音乐就会天衣无缝,让人拍手叫好。同样的教育中的偏见和意见就会减少很多,出现的问题也会很容易的解决。

教育的责任不仅仅来自学校,家庭也能够并应做许多事,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和善和睦,互敬互爱互让都是教育影响的重要力量,儿童不怀疑,正是因为家庭中一切都好,对他们起了正面的教育作用。也促使儿童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例如:用小皮鞭抽打后脑勺,而不用聪明温暖的良言善语,就相当于用生锈的斧头而不用雕塑家轻柔的小巧雕刻刀。体罚不但是对人肉体的暴行,而且连带着精神的摧残。皮带不但会使手掌疼痛,而且会使心灵和情感麻木,在家里受用了皮带的孩子,在学校面对良言善语也会置之不理。

我们应使家长对自己与学校的教育有统一看法,要做到教育和学校的行动统一,就是说家长要明智的给予父爱或者母爱,使严和睦、柔和刚达到一种平衡。在召开家长会时可以告诫家长:

(1)溺爱是不可取的。这是一种本能不明智的爱,在这种爱下的孩子不会懂得人与人交往中的“可以”或“不可以”“应当”或“不应当”这些概念,这些儿童会觉得一切都是被允许的。逐渐的它会变得任性,生活中少许的困难都会变成无力承担的重负。

(2)暴君式的爱。这种爱的根子是有些家长既自私自利,又不文明。他面对的子女就像是物品一样。这是我的桌子,我想放那就放那。这是我儿子,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像一个暴君一样管辖别人从中感到乐趣。生活在这种氛围下的孩子也会变得冷酷。

(3)花钱的爱。有些父母真诚的相信只要保证孩子的物质需要,就是履行了父母的义务。这样的家长认为爱可以用物质消费来表达。如果说在家庭中,父亲的义务仅仅理解为保障孩子的物质需求;而母亲并没有成为孩子的精神生活的中心,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生活在精神空虚,贫乏的气氛中。孩子就不会懂得珍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为了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切实为青少年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家校合作有利于促进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的达成一致。通过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可以帮助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的最大限度地协调与统一。

2.家校合作有利于形成教育内容的互补。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内容侧重点不一样,家校合作可以使双方的教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互补,保证学生接受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

3.家校合作有利于保证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家校之间通过密切合作、相互学习,能保证教育方法、教育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大大提高教育效率,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果。

4.家校合作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教育合 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能紧密合作,互相配合,避免社会环境中一些不健康、不利于青少年走向社会化的东西乘虚而人,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儿童一跨进校门,就是学生。在学习生活最初的几年里学校和家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学校和家长要一起努力使孩子在学生时代,受到快乐教育。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只有我们共同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的挑战,才能完成育人的责任。

郭沫若简介急需50字啊

第五人格小丑推演日记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小丑推演任务攻略吧!

因为天生一张苦瓜脸而不得不在马戏团扮演哭泣小丑的裘克,日复一日忍受着同僚们的捉弄。他对相貌英俊的微笑小丑充满妒忌之心,在又一次遭到嘲弄后,愤怒的裘克撕下了微笑小丑的脸,将他缝在了自己的身上。然后人们看到这张扭曲的笑脸却只会露出惊恐的表情,于是裘克背上了会让吸入者发出神经质笑容的气体——“欢笑到死”。

推演任务:

推演故事一.心之乐章:仔细倾听,你会发现他们的。小丑波尔卡是我的最爱,让我想起在马戏团的美好时光。

三星解锁条件:聆听发现求生者3次。

推演故事二.她的“宠物”:真可爱,不管是它还是她。一张照片:拿着皮鞭的女驯兽师站在一头狮子面前。

三星解锁条件:利用巡视者咬中求生者3次。

推演故事三.她的“情人”:他们看起来……很相配。一张照片:女驯兽师和微笑的小丑在马戏团的亲密合影。远处角落站着一个哭丧脸的男人。

三星解锁条件:恢复3个被破坏的狂欢之椅。

推演故事四.观众:他们薄情又易变,永远追逐著更新更 *** 的表演。日记:哭泣的小丑永远不会成为滑稽戏的主角,再悲惨的遭遇只要演上十次就会显得愚蠢。

三星解锁条件:火箭冲刺击中求生者3次。

推演故事五.谢幕:优秀的表演者懂得如何恰当地结束表演。小丑以自身或同伴的屈辱换取旁观者的愉悦感,这种表演激发的是更黑暗的灵魂内核。

三星解锁条件:令求生者受伤7次

推演故事六.欢笑:小丑费尽心思让观众大哭,却忘了让自己微笑。笑吧,小丑,笑吧!即使你的心支离破碎,即使你之所爱不能回报于你。

三星解锁条件:踩碎5块木板

推演故事七.她的“狱卒”:不经意间发现的真相才最让人战栗。日记:可怜的娜塔莉,她的背上全是伤痕……我必须跟那个 *** 谈谈!他得停止这种行为。

三星解锁条件:成功打出2次恐惧震慑

推演故事八.爱的代价:每件事都需要我们付出代价。剪报:马戏团的神秘火灾!知名滑稽戏演员在休息室遭遇意外,面部严重烧伤,已无法继续出演悲伤小丑一角。

三星解锁条件:使用改装后的火箭冲刺击中求生者3次

推演故事九.笑话:不是所有笑话都好笑。日记:她走了,连那些“宠物”都没带走。我早该知道的。你真是蠢得像个笑话!

三星解锁条件:传送后击中求生者2次

推演故事十.新面貌:人们常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谢谢你,这是一张合适的脸。

三星解锁条件:在挽留状态下击倒求生者2次

阅读内容:

第五人格空军推演日记 空军推演任务攻略

第五人格盲女推演日记 盲女推演任务详解

第五人格杰克推演故事 杰克背景推演攻略

</strong

关于秦始皇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从1926年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通缉,流亡日本,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主编组品有《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郭沫若是中郭沫若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1958年5月,为了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培养国防建设和尖端科学技术方面急需的专门人才,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联合部分著名科学家。

向党中央提出由中国科学院创办一所新型大学的建议。建议得到党和国家******、周恩来、***、聂荣臻等的支持,以及中央书记处会议的批准。

江湖第一美人紫衫龙王有多***?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秦始皇称帝后,主张“事皆决于法”,[1]从而高扬起“法治主义”的大旗,以理天下。直到今天,法治主义也是个十分诱人的主张,而法制社会更是今人努力在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境界。难道在几千年前,这位极权皇帝就已经实行了法治主义吗?到底什么是法治主义?秦始皇搞的“事皆决于法”是否是法治主义?这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将不无益处。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从中国法律的起源谈起,否则就很难正确理解秦始皇的“法治主义”的特定内涵。

说到“法”的起源,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情况。就中华法系而言,它是中国***文化的特殊产物,所以,我们的“法”的概念和内容无处不打上这种文化的印记

在战国以前,中国社会本无“法”的概念。追溯到原始社会,确切地说在“五帝”时代,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是“德”。古书上说:“五帝用德化”[2];“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3],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原始社会结束后,到了原生态的国家夏、商、周时代,“礼”代替了“德”,并且逐渐形成了“以礼治国”的重要原则。“礼”为什么在此时能够代替“德”来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呢?古人对此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做“大人世及以为礼”[4]。从这句话所透露出来的消息看,它无疑在暗示“礼”起源于国家出现之后、为了保证权力私有的世袭制。我们觉得这种解释是非常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

从此,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具体地说是从夏代到春秋时代),“礼”作为国家出现后的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特殊工具,似乎起到了法律的作用。但是我们说,“礼”与“法”却有本质的不同,对这点古人区别得极为清楚。古人就此阐释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5]表面看去,虽然二者都是对社会成员行为的规范,但“礼”更强调对人的行为动机的限制;而“法”则更强调对人的行为结果的限制。所以,前者讲究教化的作用和行为主体的自律,而后者则是国家对行为主体所施行的社会性强制措施。因此,“礼”与其说它近似于“法”,还不如说它更近似于“德”这种***范畴。历史证明,“礼”确实源于原始的“德”,但它在扬弃了原始的“德”的某些内容之后,又注入了前所未有的阶级内容,并且将其置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上。夏、商、周三代所以被称为“礼治社会“的原因就在这里。

人们也许会问,难道在夏、商、周那样的国家中就没有类似法律的强制手段吗?那倒并非如此,相反,在以阶级压迫为内容的国家中,没有法律这种强制手段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我们知道,中国国家的形成走的是一条一个血缘族团征服另一些血缘族团的道路,它与希腊那种由原始氏族内部贵族与平民相互斗争,最后由氏族平民取得胜利而形成的民主国家是不同的。希腊人强调的是“宪法”及其“宪法”下人的权利,而我们最初的国家法律主要是由征服者强加给被征服者头上的种种极其残酷的惩罚手段,我们对这种惩罚手段有一个特殊的称谓——“刑”。所谓“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笮;薄刑用鞭扑。”[6]不过,在夏、商、周时代由于大致坚持“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7]的原则,所以“法”,或者更正确地说“刑”,从理论上讲并未成为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主要工具。然而,一个惯于压迫其他民族的民族,迟早会将压迫他人的手段强加在自己人的头上。按之史实,仅在西周时代,统治者就大肆宣扬“明德慎罚”[8],忙于抛出“九刑”、“吕刑”来“威民”,这不是很说明问题吗?在这里,我们要着重指出的是,从历史上看,中华法系从它出现之日起,就不是以保障人的权利不受侵? 肝?康牡模?鼋鍪且恢侄匀说某头J侄巍?nbsp;

到了春秋时代,社会发生了“礼坏乐崩”的巨变。在这场巨变中,传统的“礼”再也无力用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了,于是社会陷入空前未有的失序状态。在血与火的熬炼中,人们不约而同地在思索着一个问题:如何重建社会的有序性?为此,在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中,各个学派竞相抛出这方面的主张。其中法家学派所提供的一套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引起了秦国的专制君王,诸如秦孝公以及后来的秦始皇的特别兴趣。法家理论的出发点是“暴力万能论”和“君权绝对论”。在这个大前提之下,这一学派力倡将过去作为“礼”的***手段的“刑”提升到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的主导地位,用以代替渐趋失灵的“礼”。法家人物把经过他们改造过的“刑”称之为“法”。这种“法”虽然也不遗余力地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9],但它决不是宪法、私法,而是适应战国时代那种战争状态的军法和刑法,一句话,是专制君王使用暴力手段实现国家意志的唯一工具,可见,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法”,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渗透着令人畏惧的血腥气。

我们说过,秦始皇极力主张“事皆决于法”。然而却又“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10]难道秦始皇的思维发生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悖谬?否,对于秦始皇及其追随者来说,这二者之间不仅不是矛盾的,而且简直就是统一的。因为秦始皇自认为他就是“法”的化身。他既是立法者,也是司法者,还是执政者,总之,他代表三位一体的国家意志。所以,“事皆决于法”还是“事皆决于上”,在秦始皇及其追随者看来完全是一回事,根本没有任何区别。对他来讲,“法治”也就是“人治”,而“人治”也就是“法治”,两者毫无对立可言。我们只有从这里出发,才能真正地理解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秦始皇所以能够走上“法治主义”的道路,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对战国时代的特殊情况考察后,我们得知,虽然当时诸子百家提出形形的政治学说,但到了战国晚期,“七雄”之间白热化的厮杀清楚地告诉人们:只有“法治主义”可以救乱世。因此在这时,“法治主义”几乎成为一股压倒一切的强劲的社会思潮,即使是以宏扬“仁义”为己任的儒家思想***荀况也公然将“法治主义”塞进自己的学说中,以此来迎合时代的需要。至于他的高足***韩非和李斯的弃儒投法,就更能说明这个时代的风气了。秦始皇沐浴在这样的时代气氛中,自然要受到这种时代风气的熏陶。

此外,在战国“七雄”之间长期的力量角逐中,秦国最终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特别是在秦始皇即位之初,这种优势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定局。而这种优势地位则明显地标志着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的“法治主义”的胜利。史册有证,秦自孝公以后的历代君主,几乎都是“法治主义”者。这种传统的形成并非因为秦国的君主代代都是天生的“法治主义”者,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商鞅变法使“法治主义”在秦国扎下了深深的根,在社会领域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系统的、牢固稳定的、有可操作性的一整套制度。这套制度制约了、支配了秦国历代君主的意志和行为,使他们无法偏离秦国既定的“法治主义”的轨道。

不过,在这里我们也决不能忽视人的个性,特别是握有绝对权力的专制君王的个性对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如果历史的进程可以***设的话,我们设想秦始皇的生父吕不韦当了秦国的国君(完全有这种可能),统一后的天下能否出现像秦始皇治下的那种暗无天日的情况?我们说,肯定不能。我们从反映吕不韦政治思想的《吕氏春秋》中了解到,吕不韦积极倡导、实行开明君主专制,反对严刑酷法,允许思想的自由化和多元化,试图实行分权制……这些主张基本上是与秦始皇的政治思维针锋相对的。问题是在公元前221年,并不是吕不韦成了大秦帝国的皇帝,而是他的私生子秦始皇。

验之史实,可以清楚地了解到,秦始皇与吕不韦的人格形成过程是有所不同的,秦始皇从年轻时代起就被秦国的特殊的文化环境熏陶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家人物,从而表现出极强的“法治主义”精神,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法家理论,对法家***韩非钦佩得五体投地,四处网罗各国的法家人物,坚决按照法家的“君主极权论”和“暴力万能论”来建构新国家的模型,坚决推行武力统一中国的铁血政策。这些表现除了到秦国的“法治”传统中寻找根据之外,我们也决不能忽视秦始皇本人的人格力量。中国特色的“法治”往往需要一个铁碗人物,一个政治、军事强人!在国人看来,一个平易近人、感情丰富,或者一个慈悲为怀、懦弱无能的君王,根本无从承担起推行“法治”的重任。秦始皇恰恰不是这类君王!少年时代苦难的经历,扭曲的家庭生活,父亲、母亲给他的尊严蒙上的耻辱,过早地对宫廷深处尔虞我诈的内幕的了解和把握,……凡此种种,都必然促使他不再相信人的善良和人的诚实。这样,也就使他很自然地向荀子、韩非的“人性恶”的说教靠拢,使他眼中的人际关系除了“利”、“害”二字之外,别无他物。父亲为了活命可弃他而不顾,母亲为了寻欢作乐可让他蒙羞受辱,更何况他人了!他的心态在自卑中严重失衡,他的理智在磨难中逐渐成熟。失衡的心态渴望平衡,理智就给他指出一条唯一可行之路,那就是孜孜不倦地追求绝对权力,那就是要冷酷无情地奴役他人。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补偿自己精神上的惨痛损失。所以,他从很早的青年时代起,就迫使自己感情的琴弦停止颤动,就与“严而少恩”[11]的法家理论一拍既合。于是,秦始皇冷血冰心般的个性与时代的需求终于找到了最佳结合点。

进一步讲,对秦始皇来说,他所以无限钟情于“法治主义”,那是他在很大程度上把“法治主义”看成是他的强力意志、优势意志、占有欲、权势欲的最充分的表现。而这种“法治主义”在他后来荡平群雄的统一战争中,也确实十分奏效,况且这次旷古未有的“奇功”又给予他以极大的心理满足。从而使他更加深信,“法治主义”是万能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既然强大的宿敌都能在他的强力意志、优势意志下摧眉折腰、俯首称臣,那么,千百万手无寸铁的黎民百姓又何足道哉!所以秦帝国建立之后,秦始皇决心把他的“法治主义”在天下全面铺开,以便用这个冷酷无情的武器,随心所欲地驱使天下人为满足他的个人意志服务。

问题是,在秦始皇的眼中,“法治主义”何以会有如此令人慑服的威力呢?

那是他认为,“法治主义”的最大威力就在于它的“重刑主义”。在统一天下之后,他之所以刻不容缓地把“专任刑罚”定为秦帝国处理国家事物的指导思想,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不过,“重刑主义”并非是秦始皇的专利,它实际上早就是构成法家学说的一根重要的理论支柱。商鞅很早就倡导过“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12]的政治主张。所谓“重刑主义”,就是轻罪重罚,就是用恐怖手段制造一种威慑力量,驱使民众就统治阶级之范。但我们也必须指出,第一,商鞅在主张“重刑”之外,还补之以“厚赏”。第二,商鞅在主张“重刑”的同时,还没有忘记“重刑”的道义的基础,即“去刑”。不过,商鞅的“重刑主义”在秦国后来的政治实践中很快就发生了形变,他的“重罚厚赏”逐渐演变成“重罚轻赏”。到了秦国统一中国前夕,秦始皇的思想导师韩非已经在极力鼓吹“重罚少赏”了。他说:“重罚少赏,上爱民,民死赏;多赏轻刑,上不爱民,民不死赏。”[13]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在这里,韩非无非是在坚持恩威并施的“赏罚论”的前提下,把法家学说的重点有意转移到突出“罚”的作用上。可韩非毕竟是个理性主义者,为此,他也曾警告说:“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14]也就是说,无论赏罚都要有个合理的限度,超出这个限度,赏罚就会失去它的作用。可惜的是,在韩非建构的君主极权理论中,这种合理的声音非常微弱,以至于完全被秦始皇忽略了。“重刑主义”到了秦始皇手中,它的道义基础,它的合理限度,完全被抛到九霄云外。秦始皇既不主张“以刑去刑”,也不主张“重刑厚赏”或“重刑少赏”,而是主张“专任刑罚”的“重刑不赏”!这种极端思想被秦始皇的政治设计师李斯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说:“名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15]我们从“法治主义”在秦国异化的轨迹中不难看到,“法治主义”到了秦始皇手中,已经完全偏离了它“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16]的初衷,而成为秦始皇“举错暴众”,与民为敌的残忍而野蛮的统治工具了。

“法治主义”所以发生了如此可悲的质变,我们还需要到法家思想体系的内在悖论中去寻找。法家的政治理想是寻找一个具有“法治”思想的铁血君王,让他去收拾天下的残局,这位铁血君王应是这样的英雄:他能够用最野蛮、最残暴、最虚伪、最阴险的手段去奴役民众,然后使民众获得解放。据法家说,寰区要想“大定”,海县要想“清一”,苍生要想“获救”,天下人就得先忍受这位“救世主”的奴役!正是法家学派这种荒谬的悖论,才创造出秦始皇这样一位前无古人的极权主义者。法家学派为了制造这类英雄,拼命鼓吹“明君独断”、君主极权,指望这类英雄挽狂澜于既倒,还世界一个清凉。他们哪里知道,一旦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无法限制的绝对权力落到某个英雄的手中,它不仅必将成为某个英雄满足个人私欲的工具,而且奴役苍生的镣铐非但不会被打开,相反,这副镣铐会变得更加沉重!

秦始皇就属于这类英雄,而他的“法治主义”则是赠给翘首盼望“解放”的民众的一副更加沉重的镣铐。

秦帝国统治的十五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之一,这种黑暗完全是秦始皇“专任刑罚”的“法治主义”造成的。

历史记载,秦始皇对“黑色”情有独钟,他认为黑色是一种吉祥的颜色。他在统一天下那年(前211年)的御前会议上,曾亲自规定“色尚黑”,即“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16]秦始皇如此喜欢黑色,除了他根据战国时代阴阳家《五德终始说》那套神秘理论推导出来的秦为“水德”,水色玄黑这套胡言乱语之外,还应该向秦始皇的内心深处探究。心理学认为,对颜色的心理反应,乃是一个人价值观念的外化。不同志趣的人对赤、橙、黄、绿、青、蓝、紫以及由这七种色彩合成的白色会有不同的偏好。因为不同的颜色可以与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产生共鸣。有趣的是,古往今来很少有人喜欢黑色。因为黑色被视为是不祥的颜色。黑色是光明被吞噬后的黑暗,是恐怖,是毁灭,。但正因为黑色有如此这般的象征性,所以秦始皇才对黑有独钟。对秦始皇来说,他太熟悉黑暗了:在赵国邯郸的人质生活不是一片黑暗、一片恐怖吗;秦国宫廷中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片黑暗,一片恐怖;那持续了几十年的充满血腥气的统一战争尤其是一片黑暗,一片恐怖;他那时常受到死神威胁的羸弱多病的身体,更使他的精神世界弥漫着一片黑暗,一片恐怖。总之,他的生活始终在与黑暗和恐怖相伴。黑暗扼杀了他的童年,夺走了他的欢乐,淹? 涣怂?怨饷鞯你裤剑?舾?慕鍪且豢爬淇岬男模?约岸运劳龅目志搴透甙恋墓露馈5?故欠浅8行缓诎担?蛭?呛诎抵?土怂?痔?愕囊庵荆钦飧痔?愕囊庵静攀顾?ぷ叛?骱褪?堑巧锨Ч诺谝坏鄣谋ψ?佣?迪至怂?耐纷?碓浮K?运?裨藓诎怠⒖植馈⒒倜稹?nbsp;

如今四海之内的臣民都已匍匐在他的脚下,诚惶诚恐地期盼着这位“兴义兵,诛残贼”[17]的皇帝能够在战乱之余赐给他们以福祉、和平和光明。可秦始皇却不这么想,他认为只有他一人有资格从黑暗中阔步走出,享受光明的沐浴,而那些芸芸众生为了给他营造一个一系万世的永恒帝国,则必须仍然留在黑暗、恐怖、毁灭中。出自这种专横的设想,他在统一战争刚刚结束,就立刻建立起以“水德之始,刚毅戾深。事皆决于法,刻削毋仁恩和义,然后合五德之数。于是急法,久而不赦”[18]的意识形态霸权,即“法治主义”。

从此,秦始皇的“法治主义”就成了一把悬剑,时刻高悬在秦帝国数千万臣民的头上,迫使他们按照他的绝对意志去建造宏伟的宫殿,去修筑豪华的骊山墓,去赶筑举世震惊的万里长城,去铺筑四通八达的驰道,去远征匈奴和南越,去巡游全国,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去妄杀无辜和焚书坑儒……。

这把悬剑的唯一功能就是“繁刑严诛”。我们只要看一看秦帝国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法”的名目,就足以使人绝望了。就***而言,则有戮刑、磔刑、弃市、定杀、生埋、赐死、枭首、腰斩、凿颠、抽肋、绞、剖腹、族刑、具五刑……,至于其它刑罚,那就更是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了。当时的刑罚所以如此名目繁多、阴森可怖,那是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制造一种秦始皇所需要的“黑色恐怖”气氛,才能够使那些笼罩在“黑色恐怖”阴霾下的人们达到李斯所说的“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19]的火候,从而使帝国的臣民成为任之驱使的人形畜生!

当然,我们有必要指出,如上那些秦帝国的法律古已有之,大多数并非秦始皇所始创。而且这些法律后世也不是没有。只要稍事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在数千年的中国专制社会里,以这种“严刑酷法”为内容的“法治主义”几乎是无代无之。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似乎没有理由单单去谴责秦始皇一个人。确实,只要专制主义存在,“黑色恐怖”的阴霾就不会消散,真正意义的法治主义就不会实现,等等。

但是,我们所以要特别提到秦始皇的“法治主义”,那是因为在这位皇帝的治下,“法治主义”已经被绝对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其目的的卑劣,手段的残酷实属罕见,那种公然以天下人为敌的本质实在叫人深恶痛绝。倘若说以后的少数帝王还稍微懂得一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道理的话,那么秦始皇则更迷信“暴力万能论”,更相信在“法治主义”的大旗下,他的任何想法都能够变成现实。基于此,他竟然把在战场上用来对付敌人的办法拿来对付自己治下的民众。在“法治主义”思想的支配下,他有意制造恐怖气氛,他视民为草芥,他把法律当成是他可以随心所欲滥用的皮鞭和屠刀。为了满足他那毫无止境、荒诞不经的丑恶私欲,法律在他手中不仅不是制止犯罪、保证社会安定的工具,相反却成了制造“犯罪”的工具,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为了制造“犯罪”和“罪犯”,他不仅“专任刑罚”,把“刑罚”绝对化,而且在“刑而不赏”的同时,又把“重刑主义”推向极端,把本已十分严酷的秦法变得更加严酷。比如,帝国建立后,他接连颁布了“妄言法”、“焚书令”、“挟书令”、“诽谤法”等禁锢思想的苛法。另外又把已有的刑法作了加大惩罚力度的处理。如,秦统一前的《徭律》规定:“失期三日到五日,?;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20]到了秦始皇手中居然改为“失期,法皆斩。”[21]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程度。

上有好之,下必有甚焉者。秦始皇的“繁刑严诛”的“法治主义”的实行,仅仅靠他一人是无济于事的。好在,在专制政治中,一个独裁君王想找到落实自己思想的马前卒并非难事。当时那些由军功地主和知识分子转化而来的官僚集团就是对他的精神的最好领悟者和政策的积极推行者。“吏治深刻”是历代对秦帝国官僚集团的最恰当、最公允的评价。秦帝国的“吏治深刻”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据史书记载,当时定立了一个血淋淋的标准,即“众者为忠臣”。[22]那么这个标准具体落实的情况又怎样呢?在《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中有段这样的记载:当时有个范阳令,他在任十年,“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公(指范阳令)之腹中者,畏秦法耳。”秦帝国的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如此凶残横暴,其它的各级官员那就更不在话下了。这样,在“黑色恐怖”笼罩下的秦帝国就成了“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无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赭衣半路,断狱岁以千万数”[23]的大监狱。

在这个大监狱中,秦始皇又有意不断地补充进一批又一批以“罪犯”为主力的、无偿的、非生产性的劳动大军。他们按照秦始皇的意志,在各级官僚的摧逼下,源源不断地开向秦始皇最需要他们的地方。真难想象,在秦始皇的“法治主义”的治下,***都有“罪”,并且使***在法律面前平等蜕变为***在惩罚面前平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秦始皇的“法治主义”终于把秦帝国境内的大多数人推向绝境,但也为秦帝国的毁灭埋下了伏线。

钢铁是怎样炼成中的精彩片段

紫衫龙王,江湖第一美人,风华绝代,关于她的来历,书中也有交代,就是明教波斯总教的圣女,可是真有那么简单吗。当时阳顶天为什么一定要接纳她,真的是因为她漂亮这么简单吗。

要想探讨这个问题,一切还得从明教说起。中土明教历来不受朝廷管教,到了元朝异族统治,那就更加不听了。可是经过北宋黄裳那一次打击,明教已经元气大伤,许久没有恢复过来。不过有一点却是越来越明晰,就是中土明教的正统地位早已经确立,已经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团体组织了,跟什么总教已无瓜葛。而波斯总教呢,却觉得自己是老大,其他地方的一直都是自己的分支。大部分地方其实也忌惮波斯总教,唯有中土明教,一来早就算是自立门户,二来明教护教神功乾坤大挪移和圣物圣火令全在自己手上,对于波斯总教正眼都不瞧一下。波斯总教对中土明教恨的牙根发痒,却是毫无办法。后来忽必烈特别善于结交天下名士,跟波斯明教产生了瓜葛。而明教呢,恰恰又在衰落时期,于是到了第三十一代石教主时期,这圣火令便被不知名的大批高手夺走,明教虽然没有查明,但也发觉这跟波斯总教和蒙古人脱不了干系,这仇恨就结大了。而且波斯总教经常以总教名义逼迫明教归降元朝,明教对他们更是愤恨。明教没了圣火令,更是风雨飘摇,幸亏多年以后出了个绝顶人物阳顶天,明教才得以中兴。

阳顶天依靠什么中兴呢,一个是他绝世武功,普天之下,除了张三丰,没人胜得了他。二来就是人格魅力了,阳顶天心胸开阔,广收天下英豪,管你什么和尚道士,只要你来,你拥护明教,明教就欢迎。对于总教派来的圣女,阳顶天也是大大欢迎,他知道总教鞭长莫及,维持一下表面关系未尝不可,而且上代教主告知圣火令失踪与总教有关,说不定还能从这圣女身上找到线索阳顶天雄才大略,本来明教跟总教关系势同水火,总教派来的人,怎会不调查清楚。而事实上,明教遗失圣火令以后,就在总教安插了人,这圣女来历,阳顶天早就一清二楚了。

原来当年波斯总教勾结忽必烈,就是想一举把圣火令和乾坤大挪移全部夺过去,可是最终只夺得圣火令,乾坤大挪移就成了他们心病。这些胡人左思右想不得法,后来还是看到了中土传过去的史籍,里面有个美人计的法子,他们觉得大妙。这波斯总教在当地势力很大,波斯人本来就是浓眉大眼高鼻梁,找个美人很容易,无奈他们美人虽多,资质好的却很少,要知道,这美人要打入中土,不仅要会武功,更关键的是文字语言文化都要精通才行。到了紫衫龙王这一代,总教教主聪明了,在全国开始海选,一共找了二十名女子一起培养,紫衫龙王就是其中之一。

这紫衫龙王说起来,也是出生于大富之家,父亲是个大商人,富甲一方,不过这势力跟波斯总教一比,那就差远了。她父亲儿女众多,紫衫龙王虽然漂亮,也不过是个女子,于是便被父亲当作讨好总教的礼物送了过去。那代波斯总教教主也确实是个人物,之前培养美人总是失败,原因固然是数量少,也缺乏竞争。这次不一样,她把所有女孩子都集中一处,集体培养,谁若落后就重重责罚。紫衫龙王那时候是个十岁的小姑娘,对于父亲把自己送出家门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她甚至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作为讨好的礼物送了出去。开始的日子是十分艰苦的,每天早早起来,上午习武,下午学习文字语言。执教的师父十分严苛,稍有懈怠皮鞭就打下来。当然,最痛苦的还不是这个,紫衫龙王发育较晚,是所有小女孩里最瘦小的一个,而学武不久后就有对打比武,开始时候,紫衫龙王常常被揍的鼻青脸肿,她愈来愈痛恨自己父亲为何要把自己送到这个鬼地方来。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紫衫龙王天资卓越,文***武功进步很快,一年之后,她就成为其中的佼佼者。一年的挨揍生涯让她变得心肠硬朗起来,每次交手她都出手狠辣,在那群小姑娘中,她没有一个朋友。十五岁那年,她们一起来了一个综合测评,成绩最优的三个人当作了圣女,其中有一个女孩跟她不相上下,平素关系也是最差。

也就到了这个时候,总教教主才告诉她们目的***。多年的***训练已经让紫衫龙王对教主言听计从,教主说要在三人中间选出一个最优秀的来执行秘密任务。紫衫龙王这时候已经没有自我了,一心想赢取任务,她知道另一个女孩实力很强,这么多年以来,两人不知较量过多少次,打过多少架,她从来没讨过大的便宜。没想到比试那天,对方大放水,本来文试两人还不相上下,比武时候没几招对方就佯装战败。后来那女孩私底下告诉紫衫龙王出去做任务非死即亡,留下来却很可能当教主,说完还邪恶一笑,紫衫龙王不寒而栗。不过那个女孩却有些自作聪明了,所谓三圣女不过是幌子,总教高层看她们经过训练,心性已经异于常人,如何可以担任教主?而且这些人本来就是要当美人计来用的,教主必须是无暇圣女才可以。留下来的已经被秘密处决了,这就不是紫衫龙王知道的了。紫衫龙王赢取任务本来该兴奋,可是被那个女孩邪恶一笑一下子没了精神。但事已至此,毫无办法。

不过万万没想到,紫衫龙王来到中土以后,却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阳顶天一来早就把她调查个一清二楚,根本不怕她搞啥小动作,二来也想用怀柔政策拉拢她的心,三来阳顶天本来就是忠厚之人,看到对方一个小姑娘孤身一人背井离乡,大起怜惜之心。紫衫龙王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本来总教还教导她如何勾引明教教主,可是阳顶天跟夫人十分恩爱,待自己如女儿一般,她也就没有这个心思了。

最关键的是,在波斯紫衫龙王接受严苛训练,各个方面管教很严,来到中土以后,没人再去约束她,她一下子放飞了自我,苦了那么久,她决定好好为自己活几年。紫衫龙王美貌绝伦,一来明教就吸引了无数的目光,特别是光明右使范遥,这人虽然长得英俊,可是眼睛却像刀子一般紧紧的盯着紫衫龙王,让她想起了自己以前的师父,紫衫龙王不喜欢这样的眼神。看来看去,还是金毛狮子跟自己最对眼,估计也是因为两人都有异域风貌,所以她和谢逊关系最好。

由于阳顶天特别照顾,紫衫龙王生活愉快,心也渐渐软掉了。后来明教来了一个年轻人叫韩千叶,要跟阳顶天挑战,为父报仇,由于武功远远不如,他提出要在水底打。阳顶天无法拒绝他,可是又不识水性,紫衫龙王那时候训练,什么水里海里都去过,想想阳顶天对自己这么好,就决定自己也付出一次。于是***名自己为阳顶天义女,跟韩千叶在水底激斗。这紫衫龙王可是经过系统训练的,韩千叶如何是其对手,她伤了韩千叶,赢了挑战,也赢得了紫衫龙王的地位。后来她借口韩千叶伤势,前去照料,两人居然擦出了爱情火花。紫衫龙王这时候哪里还管什么任务使命,只想跟韩千叶在一起。本来男欢女爱是好事,可是明教一波弟兄不干了,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何况还是教主仇人。不过阳顶天十分大度,为他俩主持了婚礼。

后来阳顶天意外身亡,明教陷入混乱。没有了阳顶天,紫衫龙王觉得在明教已经毫无必要了,于是率先跟韩千叶出了明教,为了避免不必要骚扰,两人化身金花银叶,掩人耳目。如果她可以跟韩千叶白头到老,也是一件美事,可是后来韩千叶却被一头陀打伤,中了剧毒,因为紫衫龙王判出明教,医仙胡青牛打死都不治,银叶先生去世了。紫衫龙王柔软许久的心,再次硬朗起来。

那边波斯总教派了人到中土,就盼着乾坤大挪移呢,可是许久都没有消息,后来一打听明教乱了,自己派出的圣女失踪了,大为震怒,便派了一波人秘密寻找圣女。紫衫龙王在江湖上当然有所耳闻,于是一边继续***扮金花婆婆,一边思考对策。总教手段她是知道的,如果到时候完不成任务,还知道自己在这有女儿了,一旦被追到,那自己死定了。

后来她知道杨逍一直在光明顶总坛,那是光明左使,地位仅次于教主,而且他也会乾坤大挪移,所以必须从他身上突破。等着女儿大了,就让女儿去他那卧底吧。关键一点,银叶先生死了,她的心也死了大半。女儿去做卧底,面对的是极为精明的杨逍,亏得这个女儿深得紫衫龙王真传,居然可以做到滴水不漏。不过杨逍那么聪明的人,看到小昭的从容不迫就知道她来历非凡,但他素来自负,还会怕个小姑娘。杨不悔就不一样了,既然父亲让自己小心这个小女孩,那她对小昭就很差了,非打即骂。不过这些在紫衫龙王眼里,根本算不了什么,她从小就是被严酷训练出来的,所以对女儿再去做个卧底啥的,觉得没啥大不了。

教师健康人格提升与完善的途径有哪些

青春胜利了。伤寒没有能夺走保尔的生命。保尔已经是第四次跨过死亡的门槛,又回到了人间。卧床一个月之后,苍白瘦削的保尔终于站起来,迈着颤巍巍的双腿,扶着墙壁,在房间里试着走动。母亲搀着他走到窗口,他向路上望了很久。

积雪融化了,小水洼闪闪发光。外面已经是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了。

紧靠窗户的樱桃树枝上,神气十足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麻雀,它不时用狡猾的小眼睛偷看保尔。

“怎么样,冬天咱们总算熬过来了吧?”保尔用指头敲着窗户,低声说。

母亲吃惊地看了他一眼。

“你在那儿跟谁说话?”

“跟麻雀……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笑。

百花盛开的春天到来了。保尔开始考虑回基辅的问题。他已经康复到能够走路了,不过体内还潜伏着别的什么病。有一天,他在园子里散步,突然感到脊椎一阵剧痛,随即摔倒在地上。他费了好大劲,才慢慢挪到屋里。第二天,医生给他做了详细的检查,摸到他脊椎上有一个深坑,惊讶地叫了一声,问:“这儿怎么有个坑?”

“大夫,这是公路上的石头给崩的。在罗夫诺城下,一颗三吋炮弹在我背后的公路上炸开了花……”

“那你是怎么走路的?没什么影响吗?”

“没有。当时我躺了两个来钟头,接着又继续骑马了。这是头一回发作。”

医生皱着眉头,仔细地检查了那个坑。

“亲爱的,这可是非常讨厌的事情。脊椎是不喜欢这种震动的。但愿它以后别再发作了。穿上衣服吧,柯察金同志。”

医生掩饰不住自己的忧虑,同情地看着这个病人。

阿尔焦姆住在他老婆斯捷莎的娘家,斯捷莎年纪不大,长得很丑。她家是贫穷的农民。有一天,保尔顺路去看阿尔焦姆。在肮脏的小院子里,有一个邋遢的斜眼小男孩在跑着玩。

他一看见保尔,就毫不客气地用小眼睛瞪着他,一面专心致志地抠鼻子,一面问:“你要干什么?是来偷东西的吧?最好快走,我妈妈可厉害啦!”

这时,破旧的矮木房的小窗户打开了,阿尔焦姆在叫他:“进来吧,保夫鲁沙!”

一个脸黄得像羊皮纸的老太婆,手里拿着火叉子,在灶边忙着。她冷冷地瞧了保尔一眼,让保尔走过去,接着把锅勺敲得丁当乱响。

两个留短辫子的大女孩,急忙爬到炉炕上,像没有见过世面的野蛮人,好奇地探头打量着客人。

阿尔焦姆坐在桌子旁,有点难为情。他的婚事,母亲和保尔都不赞成。他是个血统工人,不知道为什么竟跟相处了三年的石匠女儿、美丽的被服厂女工加莉娜断绝了关系,同难看的斯捷莎结了婚,入赘到这个没有男劳动力的五口之家。

每天从机***下工以后,他的全部精力都花在犁杖上,重整那份衰败的家业。

阿尔焦姆知道,保尔不赞成他,曾说他投入了“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的怀抱,因此,他观察着弟弟,看他对这里的一切有什么反应。

兄弟俩坐了一会儿,说了一阵见面时常说的那些没有什么意思的寒暄话,保尔就要起身告辞。阿尔焦姆不让他走。

“等一等,跟我们一起吃点东西吧,斯捷莎这就拿牛奶来。

这么说,你明天就要走?你身体还很弱呢,保尔。”

斯捷莎走进房里,同保尔打过招呼,就叫阿尔焦姆到打谷场帮她搬东西。屋子里就剩下保尔和那个不爱答理人的老太婆了。窗外传来了教堂的钟声,老太婆放下火叉子,不满意地嘟哝着:“啊!我主耶稣,我成天忙这些鬼事情,连祷告都没工夫了!”她摘下脖子上的披巾,斜眼看着客人,走到屋子的一个角落,那里挂着年***黑、面带愁容的圣像。她捏着三个瘦骨嶙峋的手指,在胸前划了一个十字。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她嚅动着干瘪的嘴唇,小声说。

院子里,小男孩一下子骑到一只耷拉着大耳朵的黑猪身上。他双手紧紧抓住猪鬃,两只赤脚拼命踢它,高声吆喝着,弄得那只猪团团打转,哼哼乱叫。

“驾!驾!走啊,开步走!吁!别胡闹!”

猪驮着孩子满院乱跑,想把他甩下来,可是那个斜眼的调皮鬼却骑得很稳当。

老太婆停止了祈祷,把头探出窗外,喊道:“我叫你骑,摔不死你!快下来,你怎么不瘟死呢!给我滚开!你这小疯子。”

那只猪到底把骑手甩下来了。老太婆满意了,她又回到圣像跟前,做出满脸虔诚的样子,继续祈祷:“愿你的国降临……”

男孩哭哭啼啼,满脸泪痕,走到门口,用袖子揩着摔伤的鼻子,疼得哼哼唧唧地喊:“妈妈呀——我要奶渣饺子!”

老太婆转过身来,恶***地骂道:“你这个斜眼鬼,连祷告也不让我做。狗崽子,我这就让你吃个够!……”说着,就从凳子上抓起一根皮鞭。男孩立刻跑得无影无踪了。那两个女孩子在炉灶后面扑哧一声,偷偷地笑了。

老太婆又第三次去祈祷。

保尔没有等哥哥回来,就站起身来走了。他关栅栏门的时候,看见老太婆从靠边的小窗户探出头来。她在监视他。

“什么鬼迷住了哥哥的心窍,把他勾引到这儿来了?现在他到死也摆脱不掉了。斯捷莎每年给他生一个孩子,他会像甲虫掉在粪堆里,越陷越深,弄不好连机***的工作也会丢掉。可我原来还想吸引他参加政治活动呢。”保尔走在小城阒无人迹的街道上,悒悒不乐地想。

但是,他想到明天就要离开这里,回到那个大城市去,那里有他的朋友和心爱的人们,他又高兴了。那个大城市的雄伟的景象,蓬勃的生气,川流不息的人群,电车的轰隆声,汽车的喇叭声都使他为之神往。然而最吸引他的,还是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和熏黑了的车间,机器,还有那滑轮的轻微的沙沙声。他向往那巨轮飞速旋转、空气中散发着机油气味的地方,向往那已经习惯了的一切。可是在这里,在这个僻静的小城里,保尔漫步街头,心里却有一种难言的怅惘。难怪保尔觉得这个小城变得陌生和无聊了。连白天出去散散步,都会惹得人心里不痛快。比如说,当他从那些坐在台阶上闲扯的长舌妇跟前走过的时候,常常听到她们急促地这样议论:“瞧,姐妹们,哪儿来的这么个丑八怪?”

“看样子,是个痨病鬼。”

“那件皮上衣倒挺阔气,准是偷来的……”

还有许多诸如此类令人厌恶的事情。

他跟这些早就一刀两断,对他来说,那个大城市变得更亲切、更可爱了。那里有朝气蓬勃、意志坚强的阶级弟兄,有劳动。

保尔不知不觉走到松林跟前,在岔路口停住了。右边是阴森森的老监狱,有一道高高的尖头木栅栏,把它和松林隔开。监狱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楼房。

就是在这里,在这空旷的广场上,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被绞死了。保尔在原来设置绞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走向陡坡,顺坡下去,到了埋葬烈士的墓地。

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在坟墓周围摆上了用云杉枝编的花圈,像给这块小小的墓地修了一道绿色的围墙。陡坡上挺拔的松树高高矗立,峡谷的斜坡上绿草如茵。

这里是小城的边缘,寂静而冷清。松林在低语,春天的大地在复苏,散发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同志们就是在这里英勇就义的。他们为那些出生即贫贱、落地便为奴的人能过上美好的生活,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保尔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悲痛,巨大的悲痛,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要抓紧时间赶快生活,因为一场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个意外的悲惨***,都会使生命中断。

保尔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墓。

家里,母亲在给儿子收拾出门的行装,她很难过。保尔看着妈妈,发现她在偷偷地流泪。

许纪霖丨鲁迅为什么伟大:中国知识分子的五种人格类型

人格高尚的教师是一面旗帜,是一盏航灯,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会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师生关系融洽,亲和力强,领导放心同事敬重学生爱戴,教育效能好。反之,缺少人格魅力的教师,领导不信任、同事和学生不服气,没有号召力。可以说,人格魅力有强大的感染力、号召力和影响力。它又是一种力量,能给人以鼓舞和鞭策;它还是一种表率,能给人以示范和引导。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她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人格魅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的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品德、治学态度、气质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最无形而且又是最有力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个***格魅力,无疑会使学生更加信任、尊重我们,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将事半功倍。如何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认真负责 -------严于律己,严以待生

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后,教师对教学和教育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是极为重要的。态度负责、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对教学和教育工作会投入极大的精力,爱生乐教,教书育人,他们工作的动机不是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是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待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态度,应是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征。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 善诱,师生合作。教师不负责,有 的因对教学本无兴趣,当教师只是暂局,这种人只有严加淘汰一法。”

 二、耐心自制 -------好事多磨,期待教育

青少年儿童学生思想波动较大,时有反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教师绝不能简单、急躁、粗暴对待,遇事要沉着冷静,要以极大的耐心帮助学生。

三、“敬业”——恪尽职守,无怨无悔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要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作用和地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因此,教师的人格塑造十分重要,其中“敬业”是教师人格培养的核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四、“爱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是“爱满天下”的宗旨,他说过:“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曾经说过:待学生如亲子弟。在他看来,爱是一种力量,高尚纯洁的师生关系,更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

五、修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者,人之模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陶行知也强调正人必先正己,注重“以人教人”,注重以身作则。他曾说过教师要严于律己,使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

六、“养心”——博览群书,教学相长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他指出:“读书多,则积理富,积理富,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矣。”惟有教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要作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让我们每一个教师努力地培养自身的素质,用自己健全、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我们的学生吧!

六、教师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俗语说,欲正人必先正已,打铁须得自身腰杆硬,作为当今的育人工作者,不能对人严格要求,对已松弛懒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教育工作者终生的座右铭,我们要处处身先示范,让学生有学习的榜样,模仿的范例,效法的样板。为此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做到表里如一。具体要求:仪表端庄,衣着得体,不吸烟酗酒,不;教态自然大方,谈吐优雅,符合现代教师的仪表和风范;待人真诚,为人正直,邻里关系融洽,与同事工作配合默契;尊师重教,尊敬领导,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

七、教师应有积极的工作态度。

积极的工作态度体现在敬业精神中,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无私奉献的工作,热爱教育事业是我们的基本素质。如果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甘作人梯的人是不可能在三尺讲台上奉献终身的。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许是我们最好的写照。只有这样的敬业精神才能感化学生的心灵,促使他们不断的进取,并将成为他们今后成长旅程中一股催人奋发的精神力量。

八、教师应富有亲和力,有爱心。

亲和力,《现代汉语》中这样解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对教师而言,教和学则结合成了教学质量这个无形的化合物。教与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教师越“拉拢”学生,学生也会越“回敬”老师,因此亲和力对教学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亲和力的形成则取决于教师的爱心。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高尔基也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老师的爱是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是不可能有亲和力的。而一个没有亲和力的教师,他的教育终归是失败的。古人云:“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如果有很强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可以赢得学生的心。

九、教师应有广博的学识,应做一位有终生学习意识的老师。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如果我们总以为自己已经经历十几年寒窗苦读,知识储备已经足够,不需要继续学习,那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必须时时充电,终生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修养。孟子说:“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作为文化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必须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胜任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让教学大纲和教材成为你最基本的知识”“应使教科书成为你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只有达到这种程度,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左右逢源。这样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尊崇你,并自觉的以你为学习的楷模,当然教师的人格魅力自然得到提升。

在中小学生中,因为敬佩某位教师的学识和人格进而喜欢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或自觉接受教师的教诲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教师的人格特征“蕴蓄于中,形诸于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师生相互的交往活动中,教师的理想人格,会像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那么,教师要想打造自己的优秀人格需要怎样做呢?

一、认真负责

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后,教师对教学和教育工作的认真负责态度是极为重要的。态度负责、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对教学和教育工作会投入极大的精力,爱生乐教,教书育人,他们工作的动机不是应付上级的检查,而是促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待教育事业的高度负责态度,应是教师最重要的人格特征。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得先肯负责,才能谈到循循 善诱,师生合作。教师不负责,有

的因对教学本无兴趣,当教师只是暂局,这种人只有严加淘汰一法。”

二、耐心自制

青少年儿童学生思想波动较大,时有反复,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教师绝不能简单、急躁、粗暴对待,遇事要沉着冷静,要以极大的耐心帮助学生。

静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告诉我们:“任何章程和任何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设想的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可见,人格因素,在一个人的事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成功的人,无不受益于教师高尚人格的影响。因此,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素质。既要有渊博的知识,也要有堪称师表的高尚品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一个教育理论家,而且是一个教育实践家。他的崇高人格、渊博学识、关心学生、平易近人的品质,实为当今教师之楷模。我们何不以陶为师,来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敬业”——恪尽职守,无怨无悔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要无愧于这一光荣称号,就必须明确自己的社会作用和地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下一代的重任。因此,教师的人格塑造十分重要,其中“敬业”是教师人格培养的核心,是事业成功的基石。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以满腔的热情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谁要没有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强烈的志向,也不能够热烈地把这个志向体现于事业上。因此,必须以“敬业”为天职,要始终如一地把热爱教育事业当作自己人格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永远以一种旺盛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的工作。首先要有“敬业“思想,这是教师人格因素中,居于第一位的,它表现在教师的一切言行中,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教师只有“敬业”,对教学工作充满热爱,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兢兢业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才能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在这一点上,陶行知先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毕生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始终坚守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信仰。

“爱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是“爱满天下”的宗旨,他说过:“你的皮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他曾经说过:待学生如亲子弟。在他看来,爱是一种力量,高尚纯洁的师生关系,更易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共鸣,从而取得较佳的教育效果。崇高的师爱,一方面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偏爱 “有教无类”。另一方面,表现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自尊心,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独具慧眼,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潜力,鼓励学生去不断地自主探索,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次,教师热爱学生,要做到诲人不倦、循循善诱。热爱学生就要充分发扬教育的民主性,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个学生充满着爱心和信心,学生则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要以充沛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修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者,人之模范。”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强***师以身作则的重要性,陶行知也强调正人必先正己,注重“以人教人”,注重以身作则。他曾说过教师要严于律己,使自己“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个人品德、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学生才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如果教师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而自己却常常出言不逊;要求学生勤奋学习,而自己却不求甚解;要求学生助人为乐,而自己从不肯帮助别人,这样怎能树立起良好威信呢?怎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呢?古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师表形象,才能以理服人,感染学生。因此,教师必须不断“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品质。

“养心”——博览群书,教学相长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陶行知先生认为,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他指出:“读书多,则积理富,积理富,则随时应用,绰有余裕矣。”惟有教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应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只有博识多闻,上课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做到问一答十,举一反三;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具说服力。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曦曾经说过:“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当今世界新知识、新信息、新观念传播迅速。教师必须善于接受新观念、新知识,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必须博览群书,勤奋好学,使自己的“一桶水”常满常新,努力做到学识渊博,业务精良,既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具有广博的相关知识,还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以“书”为友 ,借”书”养心,充实底蕴,强化教师人格“根基”,才能在专业发展道路上,勇往直前。

人格高尚的教师是一面旗帜,是一盏航灯,会对学生产生无形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会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百年的近代史,是中国知识分子值得骄傲的年代。因为它孕育了一群以鲁迅为代表的“特立独行之士”,也产生了一大批虽有缺憾,却不失其正的“外圆内方”者。

文丨许纪霖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比较中西文化,探讨中国封建社会何以如此漫长时,在不同的层次和程度上都触及了中国知识分子特殊性这一问题。令人深思的是,有众多研究者都提到了这样一个历史现象:中国知识分子缺乏近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分析这一现象不啻为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条路径。为何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近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中国近代的知识分子又在多大的程度上继承了自己前辈的人格遗产?

所谓近代意义上的独立人格,蕴含着哲学、***、心理、历史和政治的多元内涵。以本文所涉及的历史—政治角度而言,主要指个体的自主性和社会批判精神。具体地说,即表现为不依傍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势力;在真理的认同上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并依据内心准则而自由行动;在社会实践生活中,积极地参与政治,成为改造社会的独立批判力量。

显然,这样的独立人格在传统中国知识分子身上极为匮乏,相反地倒表现出另一种人格形象:依附人格。即在思想上依傍古人,拘泥经典,在政治上热衷仕途,委身皇权。

传统中国知识分子依附人格的形成与传统中国宗法一体化社会结构有着不可分离的互应关系。知识分子在古代通常被称为士。士阶层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在正在形成中的大一统封建王朝中,它充当了沟通意识形态结构和政治结构并加以耦合的超级组织力量,从而实现了“一体化”。另外,源远流长的宗法家族制度与大一统国家制度长期共存,产生同构效应,形成了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特殊性:宗法一体化结构。土阶层既然在此结构中执行着组织联系的社会功能,那么功能反过来影响主体的结构,塑造出适应这种功能的依附人格。

▲封建宗法制度

下面让我们看一看宗法一体化结构是如何通过儒家学说、科举制度和宗法纲常这三张大网将知识分子的身心紧紧笼罩起来,使之成为黏附于官僚政治的人格化的工具。

第一张大网:“定为一尊”的儒家经典学说。

大一统社会的特点之一是意识形态结构的高度一元化。唯有如此,才能用统一的思想模式将千百万读书人造就为定型化的国家官僚,依据共同的国家学说和***原则,实现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管理。在先秦不过是诸子百家中一家的儒学,之所以在汉武帝后独得统治者青睐,被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经典,奥妙之一就在于它有助于陶铸大一统所需要的依附人格。

儒家思想就其政治内容来说是一入世哲学。孔孟都主张知识分子从政,他们本人亦身体力行,一再表示有用世之志。“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孟子曾自夸:“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在孔孟的职业价值观中,“治人”是上乘的大道,是劳心者士人的事业;“治物”是下乘的小术,是劳力者小民的本分。孔子曾责骂请求“学稼”、“学为圃”的学生樊迟为没有出息的“小人”,孟子更直言不讳:“土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由士而仕,由“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帝王,为君制定治国方策,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人格。在这样的人格理想感召下,多少传统士子拥挤在“学而优则仕”的狭窄通道上。胸怀为帝王之师的抱负,孜孜于漫漫仕途,乐此不疲,终生不倦。

▲孔孟之道

儒家思想就其思维方式来看又是一泥古学说。犹如欧洲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权威是它的知识原则,而崇拜权威则是它的思想方式”,以“圣贤”为追求目标的偶像崇拜,以“六经”(宋以后为“四书”)为文化正宗的理论原则和以“三代”为尊天法古的理想世界,构成儒家独特的“三位一体”思维模式。即令是被奉为“圣人”的孔子本人,也一再强调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使后儒们更加诚惶诚恐,不敢越古贤的雷池于一步。

明初著名理学家薛瑄就说:“夫以孔子之大圣,犹述而不作,是故学不述圣贤之言,而欲创立己说,可乎?”几千年来,咀嚼儒家经典,师承前人陈说,通经明义致用,耗费了学人一生光阴和全部心血。代圣人立言,成为传统土子治学的唯一要旨。在思维的空间里到处充塞着如此陈腐的古贤之言,哪里还有独立思考、自由发挥的半寸余地!

通过上述两条原则,儒家思想封闭了知识分子向外施展的多元途径和向内开拓的精神创新,自觉地养成了政治上委身皇权、思想上依傍古人的依附人格。

第二张大网:为“防反侧”的科举取土制度。

与儒家精神相表里的,是隋唐以来逐渐完备的科举取士制度。历代封建王朝之所以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精力办科举考试,甚至皇帝亲登殿堂主持殿试,乃欲达到一箭双雕之目的:一是为封建官僚机器网罗人才,不断从社会上汲取新鲜血液,以保持国家机器的适当活力和官僚队伍的自然更新。二是唐太宗的使“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之术。正如清人冯桂芬引前人之语所说:“三年一科,今科失而来科得,一科复一科,转瞬其人已老,不能为我患,而明祖之愿毕矣。意在败坏天下之才,非欲造天下之才。”如此取土,岂止使天下英雄只求仕途得志,无暇他顾,更要紧的是使所有土子的思想都纳入钦定的标准模式,扼杀其个性和异端念头于萌芽之中。

▲古代科举考场

为吸引士子们参加科举,***不惜以功名利禄诱之。一日中举,便享有异于庶民的种种优待,俨然是一社会特殊阶级。清贫布衣和***厚禄之间的选择是如此的严峻,以致很少有人在名利的诱惑面前无动于衷。唐宋以来,在知识分子中间形成了唯有登科人仕方是正途的价值观:“无论文武,总以科甲为重,谓之正途;否则胸藏韬略,学贯天人,皆目为异路。”读书为登科、人仕,这种庸俗学风势必造成读书人只读经书,无心旁览,更不可能“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目光是如此的短浅,知识是如此的孤陋,又怎么能够指望他们有开放的心灵,敏锐的思考,步入官场后勇于进取、有所开拓呢?

在科举制度下,全国公私学校皆以教人科举人仕为宗旨。***官学“考其学业,科举之外无他业也;窥其志虑,求取功名之外无他志也”。以自由讲学标榜的私人书院,受***多方掣肘,且抵挡不住科举的冲击,几经盛衰;至明末已分下科举名额,沦为科举的附庸,到清朝已与官学区别甚微,至于家塾、教馆,更是应付科举的预备场所。

▲清光绪二十二年进士李家驹殿试试卷

知识分子除科举入仕之外,几无栖身之地。在传统的中国,一个土子的职业去向无非上、中、下三途。上途乃登科入仕,这是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中途是为权贵充当幕僚,已是不得已而为之;末途是设馆授徒执教,更有怀才不遇之叹了。无论是荣登庙堂还是屈居乡间,其所作所为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附于、服务于封建官僚政治,离开了后者简直犹如失业。

第三张大网:封建宗法的***政治关系。

在传统中国,封建等级制度与宗法家族制度交织一体,在社会关系中形成一张宗法性的***政治关系网络,它体现在观念形态上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说。每个传统知识分子就像这偌大网络中的一个网结,不得不附丽于各种关系而生存,与上下、前后、左右结成须臾不可离之的联系。在家要孝敬父母,求学要服从先生,做官要尽心忠君,以至告老还乡还得对家族和地方履行一个绅士的义务。很少有人能够在行动和意识上冲决这个宗***理政治网络以及与此相应的纲常观念。在知识分子中间弥漫着浓郁的人情世故庸俗气息,关系学成为安身立命的处世秘方。“所以中国一向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

由此可见,在宗法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由于这三张大网的制约和影响,中匡传统知识分子的职业高度单一化,经济上、政治上的人身依附关系十分严重,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也从未获得过真正的思想自由、表现过锐意创新的精神。在古代词林中,士、儒生、土大夫三词意义相近,便形象地说明了传统知识分子那种职业单一化和思想一统化的状况。因而他们没有也不可能表现出近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性,只能是丧失了自我意识的、为皇权政治所异化了的依附人格。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上述这三张大网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形态或世俗形态,它们的存在是以国家***为基础的,其功能的发挥又是以国家暴力机器为后盾的。谁如果想稍稍偏离正统,试图表现出某种独立的愿望,或者对异化的反抗,都会被看作是对现存社会秩序的挑战,从而付出血的代价。明末李贽、何心隐的被戕害,东林党、复社的被镇压,清代令人毛骨耸然的“文字狱”——尽管牺牲者离近代的独立人格相去甚远,但他们的结局已足使大多数土子望而生畏了。在“刀与火”的历史中,在血腥的*威中,所造成的大半是被泯灭了个性的奴隶或被扭曲了人性的奴才。

当然,在封建土大夫中不仅充斥着大量匍匐在皇权脚下的奴才,也有一些胸图大志、敢于直谏的儒家理想主义者。他们力图以圣控王,以儒家的政治理想改造现实政治,体现出某种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进取性。像魏徵、柳宗元、范仲淹、王安石、海瑞等人确乎有一种“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但这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独立人格,缺乏近代的气息。他们的思想未能突破儒家经典的藩篱,执着于“代圣人立言”的传统模式,他们的行动不敢跳出“君臣父子”的窠臼,沉湎于“应帝王”、“作宰辅”的治平理想;正直的胸怀、凛然的死谏与封建的愚忠可悲地掺和在一起。说到底还是一种依附人格:在帝王的身上寄托治平的理想,在君臣之间实现某种权力的平衡,而从未曾想在大一统政治之外建树知识分子的独立力量。

▲唐太宗和魏征

在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欲摆脱对大一统皇权政治的依附关系,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投奔绿林,加入农民起义的队伍;二是遁迹山林,当以庄禅自娱的山人隐土。但这两途是否真的导向人格的独立,解脱依附之苦,似大可怀疑。投奔“揭竿而起”者,如张良、魏徵、李岩之辈,尽管与现实封建朝廷斩断了关系,但是他们却未必与观念中的封建秩序分手;他们脱离了一个昏庸的暴君,却依附于另一个改朝换代的“真龙天子”,为后者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因此,与其说他们是宗法一体化结构的异己,不如说是修复、再版这个结构的基因。他们最终还是未曾摆脱人格的依附性。至于遁迹山林、退归自然者,他们在“出世”前多半是积极入世的儒家理想主义者。

现实的黑暗,理想的挫折,逼迫他们到老庄哲学中去寻求自己的精神归宿,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转化为自然与社会的对立。而在现实层次中它不得不以“与物俱化”的顺世主义作为补偿。“***菊东篱下”的田园诗人实现了对皇权的消极反抗,但“悠然见南山”的忘情生活却颇有乐天知命、得过且过的混世意味。既然如此,又有多少独立人格可言呢?至少是打了一半折扣了。

在宗法一体化结构的社会背景下,传统中国知识分子无论其主观上是如何想超越自我,超越环境,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人格上的悲剧,独立与传统士大夫们实在太无缘了。

这种状况到了近代又怎么样呢?

封闭性的大一统中国到***战争以后,在西方列强的炮口威胁下被迫开放,屈辱的不平等条约所显露的中西间的差距,惊醒了清末沉睡在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美梦中的国人。从戊戌变法起,近代中国开始了漫长的向西方认同、改变传统社会格局的艰难历程。封建专制王朝崩溃了,儒家正统地位动摇了,大一统削弱了。这一切,给近代知识分子的地位和命运带来了两个变化。第一是知识分子职业选择的多元化。1905年,持续了一千多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的废除象征着知识分子由土而仕的单一发展渠道的时代已告终结。社会分工飞速发展,出版、教育、新闻、科技事业纷纷兴起,大批知识分子成为出版家、教育家、报人、科学家、工程师,他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专属自己而非寄人篱下的栖身之地。第二是知识分子信仰选择的多元化。西学如潮水般涌进中国,“物竞天择”说,自由平等说,实验主义,无***主义,尼***的超人学说,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令人应接不暇。在这新与旧、中与外百家思潮争鸣激荡的近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变得活跃、丰富、开放,不再禁锢于一家一说的狭小圈子,而是按照各自的理解和需要进行比较和选择,享受到充满魅力的精神自由。可以说,只是到了近代,严格意义上的独立人格才具备了诞生的社会前提和精神前提,事实上也的确诞生了。

然而,近代中国社会格局的变化是有限的,根深蒂固的东方传统顽固地抗拒着西方世界的同化。透过中华民国那层现代面纱,一种“准大一统”的容貌依稀可辨。仿佛与上述两大变化相抗衡,在“准大一统”下的近代知识分子又面临着两大传统困境:第一是文化结构的半独立性。知识分子所栖身的文化界并未取得法律上和事实上的独立身份,始终处于政治强权干涉、插足的阴影笼罩之中。

***南京***建立之后,蔡元培曾仿效法国一度主持设立了大学院这种教育行政制度,期望教育能独立于政治,充分学术化,结果招来***内各方面的非议和责难,有人在中央全会上提案要求改设教育部,并诘问蔡:“难道教育独立,必须独立在国民***之外?”仅一年,蔡元培苦心孤诣设置的大学院便夭折流产。不仅教育,其他文化事业亦复如此。如民初的北京新闻事业虽然繁荣,但每家民间报纸都依附于一定的军阀政客集团以求生存,难怪著名新闻记者黄远生要酸楚地感叹,民国以后,吾虽然“立意不作官,不作议员,而遁入于报馆与律师,然其滋味乃正复与官相同”。第二是意识形态结构的非自由化。自清王朝倒台,尤其是袁世凯死后,没有一个统治者能够真正统一过中国。但他们都将重建大一统作为自己最高的政治目标。大一统的奥秘首先在于意识形态的一统,因此历代统治者都千方百计扼杀多元化的思想局面。如果说北洋军阀因政治更换过频而不及确定“一尊”的话,那么***在***得手后即宣布“三民主义为全国唯一的思想”,“凡是违反三民主义的人,在党治之下是不允许他活动的”。“三民主义教育”或“党义教育”成为大中学生的必修课。这种“一个主义”的实现势必要靠和皮鞭来维持。在近代中国,翻版的“文字狱”屡见不鲜,更甚古代。像报界中的沈荩、邵飘萍、林白水、史量才等,都为争取言论自由而惨遭杀戮。鲁迅曾深沉地写道:“试将记五代、南宋明末的事情的,和现今的状况一比较,就当惊心动魄于何其相似之甚,仿佛时间的流驶,独与我们中国无关。”

▲蔡元培题字

一方面是取得了一定的职业自由和经济自立,另一方面却享受不到独立于政治的实际保障;一方面是精神和心灵的自由解放,另一方面却承受外界环境的残酷压抑,这种种极不和谐的命运遭际,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挑起了紧张的心理冲突。由此,产生了一种欲摆脱屈辱的依附似乎又摆脱不得,渴望人格独立似乎又有所恐惧的矛盾心境。如果说传统知识分子由于自我意识未曾苏醒而无所痛苦,那么近代知识分子一旦被唤起人的尊严、人的自觉和人的自主,又要重新变得麻木不仁、自我克制,这是何等的悲哀、残忍!然而,人格的抉择却现实地摆在面前,容不得你推诿、搪塞,除非***;但***也是一种抉择。现实的抉择就是这般冷峻:或者是依附于黑暗政治,这不仅意味着生命的苟全,而且还有名有利,荣华富贵,前程似锦;或者是成全人格的独立,这又可能伴随着贫困、孤独、抑郁和血污。

近代知识分子在人格的选择上可分为两个大类五个层面。独立人格一大类中有两层面:“特立独行”和“***内方”;依附人格一大类有三层面:“帮忙奴才”、“帮闲文人”和“游世之魂”。

1

“特立独行”

这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上所产生的一群极有韧性、极为罕见、绝无的优异之土,他们在带血腥味的沉闷空气下“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使一个“无声的中国”变为“有声的中国”。鲁迅,自然是其中最突出、最杰出的代表。这些特立独行之士都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

其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义务感。他们的内心总是充溢着民族、国家和人类的痛苦,这些痛苦使他们时常辗转不安, 自觉地背负起历史的十字架。像鲁迅,倘若不是那种深沉到了极点的爱憎煎熬着灵魂,恐怕会活得更长久些。他们又常常无情地自我审视,在良心的洗涤过程中实现精神的升华。如闻一多,原先是超然物外的文学隐士,一旦从学术象牙塔中走出,正视黑暗的现实,就严厉地鞭挞自己:“当鲁迅受苦受害的时候,我们都正在享福。当时我们如果都有鲁迅那样的骨头,那怕只有一点,中国也不至于这样了。骂过鲁迅或者看不起鲁迅的人,应该好好想想,我们自命清高,实际上是做了帮闲帮凶!”其二,追求“说真话”的精神境界。人世间谎言多矣,但是否说真话,却度量着一个人在多大的程度上能确定自我,摆脱异化。因此,他们都把说真话视作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说真话是一种责任,一种对良心、对社会的责任,即使为此舍弃生命也在所不惜。章太炎在北京困顿期间,“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是何等的快哉!章太炎一生固有众多污点,言论也未必句句精当,但他敢言已之所欲言、人之不敢言,确乎当得起“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其三,在死神面前的无畏勇气。统治势力对他们的伎俩终是有限,说到底是一个死字。倘若超越了生的执着,也就无所畏惧。谭嗣同在菜市口刑场疾呼“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超脱,鲁迅去参加杨杏佛葬礼时不带家门钥匙那种“壮土一去兮不复返”的气魄,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痛斥独夫蒋介石,准备接受特务第二颗***的凛然,似乎都显现出近代史上的这些“特立独行”之士,大多有置生死于度外,甚至以死为荣、以死为快的大彻大悟。其四,具备蔑视任何外在权威的自主意识和孤军作战的斗争韧性。这恐怕是最根本的。如果说古代的“特立独行”之土并不乏气节的话,那么近人高于古人之处就在于维持了气节的价值,不再重演“愚忠”的悲剧。他们用理性的目光审视一切现存的学说,即使有所皈依也不放弃批判的权利。他们不依附任何“圣明君主”或政治集团,对真理和事业有着自己的理解,因此常常受到同道的误解,以致遭受“背后的枪击”,陷入比死亡更为悲哀的孤独。但他们并不因此而见风使舵,而是在逆境中顽强地孤军奋战,直至将群众慢慢吸引过来。这种真诚坦白、超凡脱俗的自由精神,正是鲁迅所极力推崇的“摩罗”战士最珍贵的品格。

▲谭嗣同像

2

“外圆内方”

与“特立独行”者相比,他们也维护了人格的独立,但有层次高下之别。现实是如此的恐怖,统治者是如此的残忍,人们在屠刀底下不可能没有顾虑,或为生命,或为家庭,或为事业,超越生死毕竟是罕见品质,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谓要求太高。于是近代许多正直而又明智的知识分子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外圆内方”的政治性格。不是锋芒毕露,义无反顾,而是有张有弛,掌握分寸。1935年,蔡尚思写就《中国社会科学革命史》时,前辈欧阳予倩谆谆告诫这位青年史学家:“秉笔的态度自然要严正,不过万不宜有火气……可否寓批判于叙述中呢?”他建议以“纯研究的态度”作进攻的“挡箭垛”,书名宜改为《中国社会思想史》。最后,欧阳予倩叹谓:“蔡先生,我佩服你的努力,可是思想界的悲哀,谁也逃不掉呵。”不过,这些知识分子在方式方法、局部问题上可以委婉圆滑,有所妥协,而在事关大是大非、人格良心的原则立场上却毫不含糊,旗帜鲜明。

近代职业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领袖之一黄炎培即是典型。“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是他亲笔书写的处世立身的座右铭。他在1946年第三方面调解国共冲突时未尝不委曲求全,“不偏不倚”,从未与蒋介石拉下脸。当蒋以“教育部长”许愿企图将他诱入伪“国大”泥沼时,黄却不为所动,答以“我不能自毁人格”,维护了政治气节。“外圆内方”是一微妙的、高超的处世艺术,它是近代独立人格在东方专制国度里可喜而又可悲的变形。它维护了人格的独立,保全了人才的精华,也多少损伤了自由的尊严,使人格主体为把握正义和生存的平衡艰难地度量着。1947年年底,在***的*威下,黄炎培代表民盟被迫与当局达成自动解散民盟的协议。尽管此举避免了广大盟员不必要的流血牺牲,但黄良心上的失落感却使他极其痛苦不安,吟出“黄花心事有谁知,傲尽风霜两鬓丝”的苦句。“外圆内方”者的内心是分裂的,他们最大的困惑和苦痛就是如何将双重的性格自觉地在现实中加以弥合。为了同时维护个体的生存和人格的独立,东方国家的知识分子作出了西方人所无法理解的精神牺牲和无从体味的灵魂煎熬!

3

“帮忙奴才”

中国是一官国,权力意味着一切。虽然五四运动时期“劳工神圣”的口号流行一时,但“读书做官”的传统价值仍在相当一部分的知识分子头脑中被奉为圭臬。权力的诱惑力实在太强了,某些人无法不趋之若鹜。每年留学生归国,总有一批海外学子源源补充于庞大的官僚队伍。有些颇有声望的大学教授、学者名土,也以挤入官场为荣。做官带来了显赫的功名、丰腴的利禄,同时也抵押上了人身的自由、人格的独立。王世杰,在欧洲获硕士、博士头衔的宪法专家,北***学教授,当他身为留学生、学者时还是一脑袋的西方自由主义理想,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鼓吹工人有***和团体契约权的文章。曾几何时,当王氏荣任南京***法制局长后,充满东方专制精神的《战时治罪法》便出自他的手笔,将工人民***利剥夺殆尽的《劳资争议处理法》又是他的杰作。久而久之,王氏的灵魂完全为官僚机器所同化,丧失了自我。还有一些文人,原本是胸怀改造社会、革新政治的抱负当官的。但一朝入了庙堂,便身不由己。既然成为传统结构中的一个元件,不管你主观意愿如何,就得执行结构所指定的功能。陈布雷,在大革命时期以“畏垒”为笔名在《商报》上撰写反军阀的社论,是何等的铿锵作声,倾动江南!当他怀着治国平天下的雄心步入蒋府后,从此就不再是那个“畏垒”,也不是布雷自己,而是蒋介石的“文胆”。他的个性、锐气、见解通通被迫驱入潜意识,也许只有在恶梦中他才有缘与它们相会。二十年的隐忍生活,最后以服毒***才得以解脱。陈布雷的悲剧是传统的,古书上伊尹、周公、诸葛亮这些“帝王之师”对他纠缠过深,他摆脱不了“土为知己者死”的依附性。民国以后,北洋中央***尤其是***中央***的官僚群基本上由受过新式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组成,但其***整体素质依然是传统的,这一现象很能说明官僚机构对机构成员的难以遏制的异化效应。从政的知识分子最终也丧失了知识分子的资格,堕落为替统治阶级帮忙的奴才。

4

“帮闲文人”

鲁迅曾这样区分“帮忙”和“帮闲”者:“前者参与国家大事,作为重臣。后者却不过叫他献诗作赋,‘蓄之’,只在弄臣之例。”也就是说,前者是在朝的,后者是在野的,虽则一同攀附于统治阶层,但攀附的深浅不一。如前所述,近代中国的文化界与官方政治总有着某种若即若离的联系,处于半独立半依附的状态,这样,蛰伏于此的“帮闲文人”们固然追求一定的独立性,但老割舍不了阿谀权贵、趋炎附势的劣根性。胡适,在美国人看来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精神领袖,但他在政治上所匮乏的恰恰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那种无所依傍的独立精神。他可以对当局作些“和风细雨”式的批评,但骨子里却渗透着一种敬畏现存秩序、膜拜国家***的庸俗市侩气,否则就很难理解这样一个经过美国民主洗礼的“自由主义”者,会心甘情愿地充当“拼命向前”的“过河卒子”。

以胡适精细的政治目光,未必窥不见******的传统本质和无可救药,但他直到那座腐烂的大厦倒塌前夕,还表示要“支持他,替他说公平话,给他做面子”。不过,胡适聪明之处,就是“帮闲”不“帮忙”,死不肯入阁,宁愿“留在***之外,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以“无偏无党之身,有时当紧要的关头上,或可为国家说几句有力的公道话”。这种形象颇近鲁迅所描绘的“二花脸”了:“他没有义仆的愚笨,也没有恶仆的简单,他是知识阶级”,“所以当受着豢养,分着余炎的时候,也得装着和这贵公子并非一伙”。在近代中国的文坛和小党派中,这样自命清客的帮闲者为数不寡。1946年底伪“国大”开锣之时,就有那么一些平时以“独立”标榜,以“气节”自诩的“社会贤达”和民青两党,挤进去凑热闹,充当专制舞台上粉饰民主的花瓶摆设。其中,像民社党***张君劢是经不起中国“宪法之父”的名誉诱惑而自毁人格的;像《大公报》总经理胡政之是因曾向蒋介石敲过一笔二十万美元的官价外汇的竹杠而不得不还人情债的。这些知识分子虽然身居朝外,但心已离庙堂不远,为了一己私利,哪还顾得上士人的清高、人格的尊严!